说实话,这事儿得从数据说起。现在中国城市里,估计有30%到40%的私家车主偶尔会开着车跑个网约车,哪怕只是顺风车性质的(估算,样本有限)。这数字看着不小,可保险理赔的大坑也由此越来越多。
我记得有次和一个二手车行的朋友聊起来,他叹气说:你看啊,好多客户买了才发现自己保险不覆盖网约车运营,事故了理赔被拒,真是冤大头。这句话我记了好久。网约车保险,特别是半营运模式,简直像一个灰色地带,一不小心就掉坑里。
这案子里贾某才那辆车,保险买的是非营运,费率相对便宜,但他和司机唐某连续两三个月频繁跑网约车,接单几十次,最长的订单竟然开了九个小时(样本有限、体感)。出了事故后,保险公司大喊使用性质变了,一刀切拒赔,大哥,这不就是准备用钱砸人吗?
说个对比,同级别的两台车,一个挂的是营运车险,保费大概高出非营运30%到50%(估算,市场价差浮动),但事故只要发生在运营过程里,赔付大概率没问题。另一个车买的是非营运车险,平时自用保得挺好,忽然跑起网约车,保险那边就恋爱脑似的,说啥不认可危险程度,直接不赔。你说,这操作有点坑,谁不想省点钱买保险?难不成都得多花几千块钱只是为了保险?
谈研发和供应链,我一直用做饭比喻:保险是道菜,保费是盐,盐太多不好吃,太少也难下饭。保险公司给不同用途的车加盐,是基于风险口感来的。你用车性质一变,味道就怪了。要是保险公司能开发针对半营运模式的菜谱,那是一举两得。可惜现实是,保险产品的研发就像供货商临时调整口味,缓不济急,吃亏的还是车主。
说回来,法律怎么说呢?这里面最关键的还是因果关系。危险程度显著增加不是随便说说。理论上说,事故得是和运营相关的风险增大导致的,保险公司才有权拒赔。贾某才案里,事故时唐某刚结束网约车接单,吃完饭再去帮老板拿土特产,结果半路撞了。这段行为性质其实已经回归自用,不是典型的运营时间段。法院就以这点认定保险公司必须赔偿(样本有限,体感)。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事故发生当天唐某微信聊天时间线非常详细,20点28分结束接单,20点53分到女朋友家吃饭,22点半去机场取货,23点10分撞车。数据这么精准地证明,这些跑腿行为属于非营运阶段,这点对保险理赔非常关键。
不过我得承认,刚开始我以为只要你跑网约车,保险就是失效状态,保险公司的态度也很硬。后来想想法律对危险持续时间和因果关系的更细致区分,才意识到其中的复杂性。毕竟,危险不是一条直线,运营时间、等待接单、载客途中都不同;而且,短时间内、非服务区段的驾驶跟自用应该区别看待。这让我不得不调整原本保险公司就是掠夺方的想法,至少法律尝试在这之间画条线。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运营时间到底怎么界定才最合理?按平台订单时间?还是按实际载客时长?因为很多司机会顺路接货、送快递,或者临时改路线,这些游走在边界的操作,保险公司和法院该怎么界定呢?答案恐怕没有标准化,得靠案例逐步摸索。
去年一个修理厂老板告诉我:保险公司赔不赔,关键还看使用性质能不能掰弯。他举例说,一个交了营运车险的网约车车主,平时运营频率高,百公里磨损成本反而比自用车低(样本少体感),因为运营时间更集中,车辆保养更规范。你说这结果是不是反常?其实就是保险和实际运营成本的错位。
临场小计算一下:假设非营运车险年保费8000元,营运车险1.2万,跑网约车每天接单4小时,月均行驶里程增加50%,按10%-15%的事故风险提升算,保费涨幅30%感觉合理。但市场上很多非营运保险买了,却偷偷跑营运用车,风险曝光后赔付被拒。这是个割裂的现象,让人挺怀疑这风控逻辑是不是完全服务于用户。
再问你一句:网约车保险到底是应该把用车时间段细分,做到计时收费,还是干脆订立更明确的全时段营运险?推出更灵活产品对车主和保险公司谁更有利?(我没细想过,只是猜测而已)
我听一位法院同事说,判决里细节把脉越来越重要,单凭变营运就拒赔泛化操作,会遭遇越来越多法眼反弹。毕竟,保险法的精神是保障公平合理。现实里,投保人隐瞒风险是错,但保险人绝不能随便甩锅。
说远点,我自己一度犹豫传统一刀切投营运险,还是投便宜非营运险,好处都不全面。毕竟,人心都是肉做的,谁不想便宜点碰运气?但这心态会不会助长不诚信用车?保险其实是信任的游戏,要让人信的前提是条款不能太死板。
我也碰过同事问:把时间段分出来,按运营时间计费,车主晚上自用时间就便宜,白天运营就贵,这在技术和商业上可行吗?答案是,技术上完全没问题,数据时代做不到才怪;商业上嘛……保险公司敢不敢打破老套路?这事人人都有疑心。
这些折中间,法律和保险产品的差距其实反映行业的刚需和痛点。龙头保险公司迟迟不动,二三级市场小品牌猛推高风险产品,理赔难成常态。供应链里上下游拼的,不单是汽车和零件,更是规则和信任。
最后留下个悬念:对普通车主来说,买保险时面对非营运营运半营运这三选项,是否真的了解自己用车的风险边界?还是更多是心里一头雾水,盲目选择便宜的?而保险公司该不该做更多用车场景教学,而不是单纯光靠条款来拒赔?毕竟,车在路上,风险随时变,保险合同怎么让每个人都能摸得着,心里踏实一些?
话说,刚才那辆车事故现场后拖车师傅冒出的那句这车开脱了就是个稀罕货,说的啥意思呢?也许只有开过网约车的才懂里面的隐秘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