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去朋友那儿看新一代智己LS6,停车场里一辆蓝色的车闪着光,细节做工挺扎实。朋友指着车说:你看,27分钟内预订破万,这火爆没谁了。我心想,这数据听着真惊人,但这预订转换成实际买单,还得看交付和口碑才算数。
智己LS6售价介于19.79万到26.99万,乍一听这价格挺诚意,尤其握着恒星超级增程和灵蜥数字底盘这样的话题标签,用户容易买账。南方市场纯电和增程车型预订比例大约是4:6,北方则偏向2:8,显然北方寒冷环境里,增程更受欢迎(体感、样本有限)。这个比率对比传统的燃油车市场渗透率,我估摸了下,大概能覆盖30%北方核心城镇(没细想过)。
我问了朋友:你觉得增程值不值?他说:冬天充电难,续航焦虑大,增程让我安心多了。毕竟,智己的增程满载加上450公里纯电续航,整体接近1500公里长续航,是给电动焦虑症打了个强心针。
我得打个小旋儿。前面说智己凭增程技术能逆袭似乎把纯电车型能力矮化了,其实不然。智己纯电LS6、L6在20万级中大型纯电SUV里,销量稳居前三(样本有限)。其实两条路线都得硬气,纯电主要靠大电池和效率抢市场,增程则像家里多装了备用发电机,关键时刻不担心电没了。
说到产品配置,我刚才翻了下笔记,Pro Max版的103千瓦时电池,按23万以内售价算,续航802公里,这在国内20万区间内基本无敌。增程Max版搭载宁德时代66千瓦时电池,纯电续航370公里,入门即顶配,跟市面上动辄得40万+的增程车一比,智己这操作有点下血本意味。
再具体点,和主流同价位的比亚迪宋PLUS DM-i比,宋PLUS标配增程大约纯电续航约120公里,用户日常通勤足够但远途频繁油耗会高不少。智己LS6的450公里纯电再加上比亚迪那样的增程,感觉更适合长跑,成本和舒适感能折中。
但这样大电池,供应链压力也不小。我闲聊中听维修师傅说,上汽集团的资源支持是真的硬,开发和量产节奏像流水线烧饼摊,一环卡脖子,全局都能跟着抖。比如电池包设计,不是简单盖上块铁板那么直接,得保证冷却、重量分布跟安全,好比厨师调馅,不调好后果可大。
谈到销售网络布局,李微萌坦言:我们不想像其他厂家搞半成品套路,搞得用户等得心痒痒。其实这就是个很现实的市场操作,配置一次到位,减少用户等待升级的焦躁。
供应链环节先交代到这(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内心里我有点疑惑,后续能持续供应这么大体量的电池和芯片吗?毕竟行业现在风云变化快,假如明年退坡政策收紧,会不会又是另一场考验?
价格诚意方面,我做了个临场小计算:按官方广西地区补贴后,长期百公里油耗0.06L,电费算0.5元/度(体感),加上假设混合动力驾驶,日常开销大约每百公里不到20元。对比一些纯油车,长期省下不少钱,挺吸引人的。
我有点不太确定的是,增程技术会不会限制了未来可持续的纯电战略?智己方面说两条线齐头并进,毕竟用户需求多元化,但类似特斯拉这样纯电公司,就不太动增程。或许这算是一种权衡,用户选择多样化,谁输谁赢,还要市场说了算。
说到这里,不禁想问:你觉得买增程车,是更看重续航还是心里安慰?是不是一种过度保险心态?智己这种整合上汽巨大供应链资源的策略,未来其他新能源新锐品牌还能跟上节奏吗?(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
最后一件事,我朋友下车那瞬间拂过车门上的触感,居然还微微有点冰凉,不是塑料感特别生硬,更像高级纤维包裹的舒适度。细节之处,其实才算真正的品牌力体现吧。你说,这样的细节,日积月累会不会成用户回购的关键因素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