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有一家德国百年车企,最近日子过得不太得劲。它就是我们熟悉的奔驰,一个历史悠久、向来以“豪华”名声著称的品牌。但如今,它却在实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裁员计划:3万人!
这听上去是真有点离谱,不是吗?要知道,这可是奔驰它曾经是很多人认为的“顶配”的代名词,怎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先咱们来好好捋捋。
01 一场大裁员,市场巨变的背后
梅赛德斯-奔驰的裁员计划已经引起了业界震动。最离谱的是,这次裁员的补偿力度让人忍不住感慨:“有这赔偿我干嘛还上班啊?”话糙理不糙。4000名离职员工中,某些资深管理人员拿到了最高413万元的赔偿,而据说总人数能高达3万!平均下来,差不多是“N+11”的标准——不是一般的壕。可这又如何呢?就是如此“讲究”的遣散费,也没能换得一片叫好声。
裁员的背后是卖不动的现实。根据数据显示,奔驰集团在2025年的第三季度销量同比下降12%,前三季度跌幅达到9%。中国市场居然成了它全球范围内唯一销量下滑的主要区域,跌幅极具冲击性:第三季度同比下降27%,前三季度累计销量同比减少18%。
即便降价十几万,部分车型甚至五折起步,看似“利好消费者”,但实际效果无异于饮鸩止渴。终端价格的混乱早就让老车主心里不痛快,新车主也开始担心:买这车算不算亏啊?等于奔驰曾靠着“高贵调性”赢得市场的那些年,用降价一步步把自己的形象搞垮了。
02 国产“豪车”强势崛起,人心为何易变?
说实话,奔驰的下跌并不能全怪它。时代的变迁,国产汽车的崛起,早已改变了市场规则和消费理念。
还记得十几年前,国外媒体不止一次评价中国汽车:技术稀缺、品质不行、设计落后。那时候,“买车就是买国外品牌”似乎是消费者的共识。但现在呢?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连续11年全球销量第一!听说问界M9在50万价位里连续18个月销冠,它隔壁的问界M8也在40万档卖得风生水起;让消费者为之买单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国产新能源车,就跟得劲!
为什么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为国产车掏钱?道理其实挺直白。
买车的人心态变了。不再是单一地“图便宜”和关注品牌光环,而是更注重功能配置、实际体验。国产车的智能座舱、人性化设计、空间利用率这些点,戳中了国人需求。如果花同样的价格,凭啥不选更专业、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车?
人心也是个挺微妙的东西。奔驰为了挽救市场降价,但就像前面说的,降价就像一张吸水的纸,不断摧毁它多年来打造的形象。以前大家认为开BBA张脸,现在反而觉得“开个国产豪车早晚比你强”。这种情绪一旦形成,那自然万劫不复。
03 车企争锋背后,是技术红利拼杀的时代
但国产新能源车的成功,不是靠人设,更不是运气。还是技术竞争的胜利。这一场变革,从电动化和智能化开始,直接折射了整个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百年前,欧洲老牌车企靠内燃机技术独占鳌头,但在全新的新能源领域,他们却转型慢了半拍,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压境”,处处被动。德系、日系、甚至美系汽车品牌,有些已经被中国车企的智能化和电动化技术彻底甩在了后头。
举个小例子,你去市场上转转就知道,中国的新能源车在“卷”的程度,几乎能和手机市场媲美。五年前你买的燃油车,现在看起来还是差不多什么配置,但随便一辆国产新能源车,可能三年前卖得好的某车型,如今都已经被后续迭代的版本打得满地找牙。
这背后是中国天文数字般的产业数据做支撑: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1800万辆,占比超65%;而新能源车,2025年前三季度就卖了1122.8万辆,同比增长34.9%。这还是在全球经济不怎么稳定的情况下打的漂亮仗,何况还有国内主流厂商掀起的那场智能化“内卷”。
04 用市场换技术,中国抓住了机会
在这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欧美车企不仅对中国市场产生严重依赖,还开始转向用合作换技术。BBA和其他传统车企,都纷纷和中国科技公司牵线搭桥。
尤其是像大众,它跟小鹏搞了联合开发;奥迪,也瞄准华为的技术做选择;甚至奔驰也在触及中国的技术生态,与一些头部科技平台合作开发数字化产品。这些动作,某种程度上不仅是对中国电动车技术的激赏,更是无奈,但这倒是一种难得的开放态度。
一边靠技术互利维持生命,一边拼命裁员缩减成本,种种动作都透露着一个信息:百年高级感的来源,如今已经站不住脚了。电动化和智能化这股浪潮卷得是真狠,但国产车的机会,也真大。
:属于中国车的时代,来了吗?
想象一下未来的汽车市场,是否会迎来一个全新的格局:世人在讨论豪华品牌时提到的名字,变成了中国汽车;未来的车展上,有更多海外车企排队寻求合作;甚至有一天,某些以往高傲无比的外国大牌们,成了平价车的代名词。
国产新能源车的狂欢来得并不突然,而是顺理成章,是技术积累后的爆发,也是消费心智变化的体现。走对路了,还怕没未来吗?或许十年,还会更短,我们就能迎来国产新能源的全面胜利,轰鸣的“电动车时代”。到时候,买车不再是选品牌,而是选梦想的一种实现方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