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关于特斯拉汽车的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简单来说,就是特斯拉宣布,要给在美国销售的汽车进行一次软件升级,这次升级最大的亮点,是给车里装上一个名叫“Grok”的人工智能助手。
消息一出,大家就开始琢磨了,这个Grok到底是什么来头?
把它装进车里,跟我们现在车上用的语音助手有什么不一样?
这会对我们未来的开车体验,甚至对整个汽车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这个Grok是个什么东西。
它可不是我们平时在车里喊“打开空调”或者“导航去某某地方”的那种普通语音助手。
Grok是特斯拉老板马斯克旗下另一家人工智能公司xAI开发的大语言模型。
说白了,它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聊天机器人,能力上对标的是现在大名鼎鼎的ChatGPT。
但它又有自己独特的脾气,按照马斯克的说法,Grok被设计得带有一点“叛逆”和幽默感,敢于回答一些其他AI可能会回避的敏感问题,而且说话风格不那么死板。
最关键的一点是,Grok能够实时连接到马斯克的社交平台X(也就是以前的推特),这意味着它能获取到全世界最新鲜、最即时的信息和网友讨论。
那么,把这样一个“能说会道”而且消息灵通的家伙放进车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比如你正堵在下班高峰期的路上,心情烦躁,你可以问它:“Grok,今天网上有什么好玩的事儿给我解解闷?”它可能不会像普通助手那样给你念新闻标题,而是会结合X平台上的热点,用一种聊天的口吻给你讲讲大家都在讨论什么有趣的话题。
或者你是个吃货,想找个地道的小馆子,你问它:“帮我找个附近评价好,但又不是游客扎堆的餐厅。”Grok就能利用实时数据,分析本地人的讨论和签到情况,给你推荐一个真正受本地人欢迎的地方。
这种交互,就远不止是执行命令了,更像是有个见多识广的朋友坐在副驾陪你聊天。
当然,特斯拉官方也说得很明白,目前在美国上线的Grok还是一个测试版,并且它暂时还不能控制车辆的驾驶功能,比如转向、刹车这些。
这其实是告诉大家两件事:第一,它现在还不完美,可能有时候会答非所问或者出点小错,大家先体验着,帮忙找找问题。
第二,安全是第一位的,这个新功能不会干涉你的驾驶,现有的语音控制车辆的指令也保持不变,大家可以放心。
但“暂时”这个词用得很巧妙,也为未来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这就像是为未来的汽车装上了一个可以不断学习和进化的大脑,虽然现在还只是个“实习生”,但未来潜力无限。
这次软件更新,除了Grok这个重头戏,还有一些其他挺有意思的功能。
比如一个叫“灯光同步”的功能,它可以让车里的氛围灯跟着音乐的节奏闪烁,甚至能匹配专辑封面的颜色,把车厢变成一个移动的私人音乐厅。
还有,音响系统可以保存好几套不同的设置方案,方便不同口味的乘客随时切换。
行车记录仪也升级了,可以放大画面、调整播放速度,让查看录像更方便。
这些功能看起来可能不是什么革命性的创新,但它们都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服务:让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从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而是变成一个让人享受、让人放松的“第三空间”。
那么,面对特斯拉这样的大动作,我们国内的汽车品牌,尤其是那些以智能化为卖点的新势力车企,是不是就该紧张了呢?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如果说特斯拉的Grok是在打造一个围绕马斯克个人和他旗下公司的“信息圈”,那么我们中国的车企,早就开始布局一个更加开放、也更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服务圈”了,并且在很多方面已经做得相当出色。
在国内,提到智能座舱和人车交互,很多国产品牌已经走在了前面。
比如蔚来汽车的NOMI,那个安装在仪表台上方、可以转动脑袋、做出各种表情的AI伙伴,早就成了情感化交互的代表。
它不仅仅是个机器,更像个有温度的小管家,能记住你的习惯,在你累了的时候主动提醒你休息,在你过生日的时候给你唱生日歌。
这种人性化的陪伴感,是目前Grok那种偏向于信息和知识问答的风格所不具备的。
再看看华为深度参与的问界汽车,它搭载的鸿蒙座舱,主打的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概念。
这意味着你的手机、平板、手表、汽车,甚至家里的智能家居,都被无缝地连接在了一起。
你在手机上看到一半的电影,上了车可以一键流转到车机的大屏幕上接着看;快到家的时候,你可以在车上直接对车机说“打开家里的空调和灯”,等你推开家门,一切都已准备就绪。
这种跨越设备界限的便捷体验,构建的是一个庞大的生活服务生态系统,它的广度和深度,是目前只连接一个社交平台的Grok难以比拟的。
还有像小鹏汽车,它的全场景语音系统也做得非常成熟。
你可以像和人聊天一样,一口气下达一连串复杂的指令,比如“小P,把车窗打开一半,播放周杰伦的《晴天》,然后把导航目的地设置为公司”,整个过程非常自然流畅,不需要反复说唤醒词。
根据一些行业数据,去年中国市场销售的乘用车里,配备智能座舱的比例已经超过了一半。
在语音交互的流畅度、功能的丰富性以及与本土应用生态的融合方面,中国品牌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所以,特斯拉Grok的到来,对我们来说,更像是一条投入池塘的“鲶鱼”,它激发了市场的活力,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未来竞争的方向。
这说明,AI大模型与汽车的结合是大势所趋,未来的汽车竞争,不再仅仅是比拼发动机、电池和底盘,更是“智能大脑”和“生态服务”的全方位较量。
但我们有自己的底气,这份底气来源于我们对中国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
我们的车载AI,能帮你预订餐厅座位、在线购买电影票、在微信收到消息时帮你朗读并回复。
这些功能深深植根于我们复杂而便捷的日常生活服务网络,这是特斯拉这样的外来品牌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适应的。
总而言之,智能汽车的赛道还很长,远未到决出胜负的时刻。
特斯拉手握Grok这张技术王牌,试图用前沿科技和强大的个人品牌影响力来吸引用户。
而我们中国的汽车品牌,则凭借对本土市场的精耕细作和更加开放的生态合作策略,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朋友圈”。
未来谁能走得更远,关键就看谁能为用户提供更聪明、更方便、也更有人情味的服务。
Grok的正式上车,只是这场精彩大戏拉开的新序幕,好戏还在后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