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说咱们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厉害,不仅在国内卖得火,还开始往国外跑,要去闯一闯世界市场。
但是,这出国做生意可不是件简单的事。
你想想,一辆车从中国生产出来,要装上大船,漂洋过海运到欧洲,光是这运费就不是一笔小数目。
到了那边,人家还要收一笔不菲的关税,这样一来二去,车子的价格就上去了,跟当地的牌子一比,价格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
所以,很多车企都明白一个道理,光靠把车运过去卖,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最好的办法还是直接在当地建厂生产,这样才能真正扎下根来。
不过,在人生地不熟的海外从零开始盖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工厂,那得花多少钱、多少时间啊?
这个难题,一直摆在所有想“走出去”的中国车企面前。
然而,就在最近,咱们国内的一家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给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答案,可以说给所有同行都上了一课。
根据独家消息,零跑汽车在欧洲的生产基地已经敲定了,地点就在西班牙一个叫萨拉戈萨的城市。
有意思的是,零跑并不是要去那里圈地盖新厂,而是直接用起了全球汽车巨头Stellantis集团在那儿的一家现成的工厂。
这一下就让很多人好奇了,零跑是怎么做到的?
直接用别人的工厂来生产自己的车,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门道和智慧呢?
这事儿得从零跑和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说起。
Stellantis这个名字可能有些人不太熟,但要说它旗下的牌子,那可是如雷贯耳,比如玛莎拉蒂、Jeep、标致、雪铁龙等等,都是他们家的。
就是这么一个世界级的汽车航母,在去年花了大概115亿人民币,买下了零跑汽车20%的股份,成了零跑的一个重要股东。
但这笔投资还不算完,双方还联手成立了一家叫“零跑国际”的新公司,这家公司专门负责零跑汽车在中国以外的所有海外业务,包括卖车和在当地生产。
这个合作模式就非常有意思了,Stellantis有钱、有遍布全球的工厂和销售网络,但可能在平价亲民的纯电动车领域动作稍慢;而零跑有技术、有产品,但缺少出海的经验和渠道。
这么一联手,正好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有了Stellantis这个强大的合作伙伴当后盾,零跑的出海之路一下子就顺畅多了。
他们不用再苦哈哈地自己去选址、建厂、铺渠道,而是可以直接利用Stellantis现成的资源。
这次在西班牙的合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们选中的萨拉戈萨工厂,可不是什么小作坊,这是一个有四十多年历史的老牌汽车厂,生产过上千万辆汽车,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
工厂里的设备、生产线、熟练的工人都一应俱全,周边还有三百多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形成了一个非常成熟的汽车产业生态。
零跑要做的,就是在现有生产线的基础上进行一些适应性的改造,让它能够生产零跑自己的车型。
零跑的高管也直说,这种改造模式,比起自己从头建一个新厂,能省下一大笔钱,而且速度快得多。
按计划,明年第三季度,这个西班牙工厂就要开始生产零跑的新车了,第一款就是紧凑型纯电SUV B10,接着是B05。
其实,这种“借鸡生蛋”的模式,零跑之前已经在波兰小试牛刀了。
就在今年,零跑的T03小型电动车,就是在Stellantis位于波兰的工厂里进行试生产的。
他们把汽车的零部件从中国运到波兰,然后在当地工厂里组装起来。
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在欧洲本地组装,就能算作“欧洲制造”,可以有效地避开一些贸易壁垒和高额关税。
而且算下来,在波兰组装一辆车的成本,和在零跑国内工厂生产的成本差不多。
有了波兰的成功经验,零跑这次在西班牙的动作就显得更加从容和自信了。
选择西班牙的萨拉戈萨,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战略考量。
这步棋下得非常精妙。
原来,Stellantis集团和咱们中国的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也准备联手在萨拉戈萨投资建设一个巨大的电池工厂。
这意味着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电池是电动汽车最核心、最昂贵的部分。
等过两年这个电池厂建好了,零跑在萨拉戈萨生产的汽车,就可以直接用上旁边宁德时代工厂生产的电池了。
这样一来,从最关键的电池,到整车组装,再到周边的零部件供应,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本地化生产闭环。
这不仅能大大降低成本,还能保证供应链的稳定和高效,让零跑汽车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又上一个台阶。
当然,零跑现在这么大张旗鼓地布局海外,首要目标可能还不是为了立刻赚多少钱。
按照公司高层的说法,在海外市场发展的头一两年,他们更看重的是销量的增长,而不是单车的利润。
说白了,就是先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抢占市场份额。
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竞争非常激烈,时间窗口很宝贵,谁能先用有吸引力的产品和价格把用户吸引过来,谁就掌握了未来的主动权。
所以我们看到,零跑计划在欧洲推出的新车,预计定价都非常有竞争力。
他们的目标是,先让欧洲的消费者开上零跑的车,体验到中国制造的品质和技术,把品牌口碑建立起来。
等销量上去了,形成了规模效应,利润自然会随之而来。
这是一个非常务实且有远见的策略,先交朋友,再谈生意。
零跑为自己定下的目标也很宏大:今年的海外销量目标是五到六万辆,明年要实现翻倍,后年再在明年的基础上成倍增长。
有了本土化生产这个强力引擎,实现这个目标显然就更有底气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