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的秋天,风里都带着一股子“讲究劲儿”。9月10号这天,小鹏汽车在德国正式把牌匾挂了上去——小鹏汽车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开门迎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海外设点,而是实打实的“落子无悔”:全球第九个研发枢纽,欧洲第一个,意义不言而喻。
你得知道,在咱们国内车企往外冲的大潮里,能真正在欧洲扎下根、建起研发团队的,掰手指头也数不出几个。大多数还是“卖车去”,而小鹏这次是“造车来”。何小鹏亲自到场剪彩,高管团集体亮相,排面拉满,看得出来,这事儿在他心里分量不轻。
这个研发中心可不是摆个样子的“联络处”。它主打一个“In Europe, With Europe”——听着像口号?其实背后是实打实的动作。以后小鹏在欧洲的研发,不再是“中国设计、欧洲适配”,而是“欧洲用户提需求,本地团队搞开发”。方向盘手感要不要更沉一点?冬天座椅加热得多久起效?导航语音能不能带点巴伐利亚口音?这些细节,过去靠调研问卷可能抓不准,现在直接让当地人上手调。
要知道,小鹏在欧洲不是刚起步。从挪威杀进来,一路北欧南欧通吃,现在已经在十四个国家铺开了销售和服务网络。P7、G6、G9这几款车,早就在欧洲街头混出了脸熟。更狠的是,人家已经拿下了好几个“第一”:中国品牌中高端纯电出口量第一、欧洲高端纯电车型销量第一、十四国新势力销量冠军,还是首个在欧洲交付破万辆的新势力。这些数据不是刷出来的,是一台一台卖出去的。
这次慕尼黑研发中心一开,等于是在欧洲市场的心脏地带埋了个技术火种。它和美国的硅谷、圣地亚哥两个研发中心形成铁三角,三地协同,共享技术底座。比如智能驾驶算法,可以在加州跑路测,在慕尼黑调本地交通规则适配,在广州优化能耗模型,全球资源一盘棋。
更巧的是,全新P7和P7+正好赶上在慕尼黑车展露脸。新车那叫一个“帅到没朋友”——光翼贯穿灯、纯平发光LOGO、宽体低趴造型,风阻系数干到0.201,比不少超跑还低。官方说比例甚至超过帕梅(保时捷Panamera)的黄金比例,这话听着有点冲,但你站车前一看,确实有那味儿。现在好了,车刚亮相,研发中心就落地,明显是要趁热打铁,把这波颜值和技术的势能,直接转化成欧洲市场的销量动能。
以前总有人说,中国车出海就是便宜大碗。但现在小鹏这套组合拳下来,逻辑变了:不是低价换市场,而是用高价值产品+本地化研发+全球化布局,玩长期主义。30万级的P7、40万级的X9超电版,全往高端走,毛利也跟着抬起来。二季度财报显示,毛利率冲到17.3%,营收、交付量全创新高,说明这条路,走得通。
所以说,别再拿老眼光看国产新能源了。小鹏这一手“慕尼黑落子”,不只是建了个办公室,更像是向整个欧洲汽车圈递了张名片:我们来了,不是来打工的,是来一起定义下一代智能车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