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现在都这么 “铆劲儿” 了吗?魔都车展上,长安马自达的 EZ-60 一登台,就拿 “安危” 这俩字儿,死磕到底。先撂这儿,那 “有史以来最扛造车展请柬”,愣是拿 EZ-60 的车身钢料捯饬的,明摆着昭告天下:爷们儿这车,瓷实!
话说这年头,车企吆喝安防能耐,那都不算啥稀罕事儿。可像马自达这般 “硬碰硬” 的,着实不多见。问题来了,安危果真单靠 “硬挺” 就能摆平的吗?
先觍着脸说说这 EZ-60 的 “硬茬儿”。2000MPa 热成型钢,九个气囊,L2 级辅驾,八重电芯金钟罩… 一溜儿数字和术语,瞧着就让人定心丸儿倍儿足。厂商恨不得把所有能码上的安防家底儿都怼上去,就怕主顾们觉着不够安全。
但换个鹞子翻身,这般 “垒料” 式的安防,是不是有点使蛮劲儿了?或者说,是不是也折射出几分 “风声鹤唳”?归根结底,眼下电车企业的安危事故,三不五时就得霸个头条,谁也不想撞枪口上。
再掰扯掰扯消费者的心路历程。买车,安危必然是头等考量。可安防配置越高,身价往往也跟着鸡犬升天。对于预算捉襟见肘的买家而言,他们或许更看重性价比,而不是 “顶配” 的安危。
况且,安危这玩意儿,有时候也玄乎着呢。再多的安防家当,也挡不住 “马路瘟神” 和防不胜防的意外。与其把宝押在车壳子有多硬,气囊有多少个,倒不如精进自个儿的驾车身手,恪守交通规矩,这才是安危的 “铁饭碗”。
有人振振有词,车企铆安全,是为了迎合市场盼头,也是一份社稷责任。这话不假。但咱也得瞧见,安危不该沦为营销的幌子,更不该成为车企 “薅羊毛” 的镰刀。
与坊间认知相左,汽车安危绝非仅是硬件的角力,更是软件、行状,以及驾驶员 “段位” 的集大成。
当我们惯性地将由头归咎于车企的 “红海厮杀” 时,是否忽略了消费者对于安危的过分揣揣,以及监管衙门对于安防标尺的赓续抬升?
实则,汽车安危好比一个木盆,最终能盛多少水,端看最短的那块木板。车企在逐鹿 “硬” 安危的辰光,也该眷顾 “软” 安危,譬如驾驶员的 “回炉重造”,交通安防的 “耳提面命” 等等。
说穿了,汽车安危,不是靠一个 “硬” 字就能一言蔽之的。它需得车企、消费者、监管方,甚至整个社群同舟共济,方能擘画出一个真正安枕无忧的出行生态。
蓦然想起一句老掉牙的话:车辙万千条,安危头一条。这 “头一条”,可不是靠垒配置就能奏效的。它需得咱每个人,从一言一行做起,心怀敬畏,珍重规则。如是,才能让每次启程,都多一份释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