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威M7 DMH发布会那天,钱漾站在台上说出“终身质保”时,场下有种将信将疑的气氛。同行们习惯了套路:三电系统终身质保是常规操作,发动机、变速箱“藏着”附加条件,形同虚设的“最终解释权归厂家所有”,反正烫手山芋很少真落到车企自己头上。可这次,荣威直接把五大件——发动机、变速箱、电机、电控、电池全都上了终身质保,而且明确“零自燃终身保障”,连行驶里程都不设上限。这种承诺,落到家庭用车的实际需求上,多少带点理想主义。
我的印象里,家里那辆旧合资车,早几年换零件一次要小一万,那是家里节俭惯了,维修账单总让我爸愁眉苦脸。合资车的保养平价,但小毛病多起来,维修成本高得离谱;新能源车虽然刚“火”这几年,消费者对动力电池的安全始终心头有疙瘩。零自燃,听起来像是宣传话术,实际操作怎么做到?这里边的专业门槛、技术积累和产业链支撑,远比外行人想得复杂。
荣威M7 DMH作为荣威的旗舰插混,有着典型家庭车的DT优势:轴距2820mm,车内得房率85.5%,空间宽敞不屈居拉货或打工;DMH 6.0超级混动系统,市区续航与经济性兼顾,每公里油费不足两毛,差不多能拉出来塞进工薪家庭的账本。有意思的是,荣威还请到了前劳斯莱斯设计总监约瑟夫·卡班,整车风格干练自信,甚至带点小“优雅”。这些细节里有一股子行业转型的勇气,既想夺取合资品牌的家用车地盘,也敢把用户信任前置到产品发布会。
汽车行业里,“终身质保”往往是保险底线。荣威这次质保不设年限、不设里程只限制为非营运首任车主,这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消费者来说都没什么太大影响。中国汽车用户信息焦虑还很普遍,汽车之家调研有75.6%的用户偏好终身免费保养,背后是对保值率与后期维修成本的担忧——说白了,多数人是怕中途“养不起”,怕车企不认账。荣威的政策堪称一拳打在问题的软肋上,倒逼行业重新审视自己的承诺诚意。
细究荣威的底气,技术和工程体系才是隐形支柱。比如电池,荣威M7 DMH搭载的混动专用高效长续航电池全球累计40万块零自燃,电池框的传力路径已针对性优化,能够承受10吨以上挤压力;密封性能达到IP67与IP69K双重标准,水下都不怕。发动机研发遵循欧洲标准,经历百万次启停和极端温度考验。整车“三高”试验覆盖高原、高温、高寒,耐久性测试超千万公里。这种级别的检验,有点像把实验室变成了量产工厂。他们的技术团队据说会定期拆解自己的竞品,反复琢磨生产流程优化,这算不算行业里罕见的“死磕”精神。
上汽的体量和产业链则是更鲜为人知的隐形优势。新能源矩阵已覆盖纯电、PHEV和燃料电池三大技术路径,能从全球市场反馈里筛选出最靠谱的供应商和核心部件,全方位把控产品稳定性。作为行业“老大哥”,上汽不仅用户基数大、经验丰富,连逆周期维稳的能力都强得很。很多车企虽然敢喊“终身质保”,不过这几年有些连承诺还没兑现自己就提前退场,技术也不够成熟,只能无休止地推诿。荣威底气之所以傲人,一是技术长板足够硬,二是背后母公司的承托足够厚。
行业竞争未必是真的“零和”。荣威M7 DMH进入10万级插混轿车市场,面对的不只是在售车型,更是在新能源、家用车定位和服务理念里的对决。家庭用户永远关心安全与费用,品牌方则必须用技术和服务去买下信任。把未来的维修风险摊开讲,甚至用“零自燃终身保障”当麦克风,就像用一份长远的承诺,把车主变成自己最坚实的拥趸。
偶尔听老工程师讲起从90年代到现在的国产车发展,觉得行业切换赛道时,总要有人先站出来打破惯例。质保这件事,也是一样。很多年后,也许会有人在车库里看着自己的荣威,回想起当时那个“什么都敢包终身”的发布会,然后笑着感叹,当初他们为什么就敢这么干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