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在播客中抛出 "明年成为中国第一批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 的企业,有人会信吗?小鹏要押注人形机器人赛道了?汽车还没有完全做明白,就想开辟新赛道了吗?
其实,在机器人市场,小鹏也已经布局许多年了。小型公司靠融资发展,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很难专注于把机器人公司做成功。那么在这个赛道,小鹏已经可以无视生存问题了?其实在新能源车市场,依旧还处于相互搏杀的关键时刻,这时候想分心干更多的赛道,其实并不容易。
众所周知,在机器人领域,技术本身的复杂性远超汽车,它需要机械、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仅核心技术瓶颈就包括动态环境感知、能源续航、灵巧操作等六大类。
尤其是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竞争压力。尤其是想量产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机会更不容易。特斯拉计划 2025 年生产数千台 Optimus 机器人,2026 年将产能提升至 10 万台级别,但目前也仅是停留在计划之中。
在机器人领域,据悉,在动态场景中,当移动障碍物超过 30% 时,现有 SLAM 算法的失效率会超过 50%。这意味着智能机器人要在家庭或工厂环境中自如行动,必须突破传统感知算法的局限。
2025 年被行业普遍视为 "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特斯拉、优必选、乐聚等企业纷纷公布量产计划,广汽、长安等车企也加速入局。当下,大部分企业都是先行在工业场景中实现量产先锋。
值得关注的是,与互联网公司侧重 AI 算法、传统机器人公司强于机械设计不同,车企带来的是 "全栈能力":广汽 GoMate 机器人的 38 个自由度、理想汽车的生态协同构想,以及小鹏的准 L4 目标,显示出车企阵营将汽车开发经验嫁接到机器人领域的独特思考。
不过,在这个比汽车更复杂的赛道上,能够笑到最后的必然是那些既能突破技术瓶颈,又能锚定真实需求的坚守者。包括真正的量产,以及在应用场景中可以构筑更多应用机会的企业,其实并不是很多,虽然可以在工业应用场景中,依托自身的产能特性,先行先试一些机器人产品,不过,真正能够走入更多市场,甚至寻常百姓家并非宜事。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