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生意遇冷,二手市价变差,政策标准提高

人,有时并不需要听到真相,只想看到延续。就像那间空荡荡的4S店,店门口斑驳的落叶比顾客还多。李哥依旧守着那张裂开口子的红色沙发,手机屏幕上是新能源品牌的新品直播,他却好像看不懂外面的晴雨。三年前,他还挺直腰杆主推“德系动力”,如今只盯着天花板吊灯——生意凉了,光影照在脸上,像打了阴影的X光片,只能看见过去的好时光。

燃油车曾是大城市夜色里稳健的轰鸣,少年梦想、速度与激情,甚至是一代人的“出门票”。但仪式感这东西,往往败给了现实的关门声。去年,中国1200多家合资品牌4S店关闭,满城的灯箱广告牌还没来得及换掉。而新能源风起云涌,线上的、智能的、直销的,连销售员都不香了——厂方算法精准猎杀,买车下单全靠手速,4S店渐成修理匠的避风港,多数时候,钱还没挣到,房租先交了。

市场逻辑很简单,买多卖少。新能源车现在的二手行情已经让许多老司机怀疑自己拿错了剧本——原本说新能源残值低,贬值快,几年后开出去只值一块五瓶可乐钱,结果却像反转剧本。去年同事买了台新能源二手车,三年后竟“倒赚”两万。有人开心,自然有人花式掉坑。朋友家的燃油车开了三年,不但没赚,反而掉价四成,挂在二手车网上,一个礼拜连个咨询电话都没有。市场情绪变了,换车像脱胎换骨一样艰难。

年轻人是这场迷雾游戏的头号玩家,他们看中的不是马力,而是未来。油价、限行、保养,每一样都是“避之不及”的标签;新能源则成了“便宜、省心、科技、环保”的代言。有些人不是买台车,只是下个App点外卖那样,顺带多了四个轮子。燃油车,慢慢成了上一代的乡愁。

政策的风像冷空气两面吹。国七排放标准一出,表哥那台六年历史的SUV,年检多交了千元不说,高速想走还得绕路。小区门口,新能源车专属车位雷打不动,充电桩闪着绿灯;甚至北京公交车道都开放给新能源。不知道的,还以为开油车要自带避雷针。油车主们抱团往环保局门口堵车,吐槽声比尾气还冲。政策导向,也确实不怎么掩饰。

但4S店也不是没点“求生欲”。城郊那个修车厂,老板决定“弃暗投明”,装起了小区充电桩,顺便推销家用储能,一番操作下来,生意居然起死回生。一部分“幸存者”用老本行摸索新出路,谁还不是对着生活低头认了怂?只可惜,路上堵车的还是油车,充电难的还是电车,上周杭州服务区,排队充电三小时,微信群里怨气冲天。改行求活易,缓解矛盾难。

油车时代的落幕,并非一夜间的无声关门,背后是腾笼换鸟、蜕皮生疼。加油站老板如今也卖起新能源汽车,搞得好像一夜回到初恋年代,谁也不知道下一步生意还怎么走。但转型归转型,网路骂战却是硝烟不散。油车司机抱怨得最凶,政策倾斜、保值率跳水、二手流通低迷,合起来就是“小市民的买车焦虑”。淘汰又怎么可能温柔?

油车主们日子确实不容易,未来五年,大致要扛过三关。第一,流通关——二手市场低迷,卖车像“二手家具”。市场供需反转,燃油车成了“没人要的孩子”。第二,政策关——限行区不断扩展,国七标准推行后,养护与合规成本直线上升,就像年年体检、回回增加项目。第三,道路与设施关——城市给新能源让路,充电桩随处有,油车却连“躲懒”的空间都少了,甚至加油站都砍点数、降福利,为转型铺路。

说到底,变与不变都挺痛。有时候会想,如果某天油车彻底退出主流,会不会像寻常商品的下岗一样,所有的留恋最终只能换来一句“活该适应”。但公平讲,那些过渡期里自嘲自救的“老汽油党”,或许才是最有生活智慧的一批人。毕竟时代大潮面前,谁也别指望有VIP豁免权。

偶尔也自讽——职业习惯让人总盯着证据和逻辑,只不过在这事上,证据指向一个事实:油车时代正加速落幕。但落幕并不等于消失,至少在一部分人家里,“老伙计”还会陪跑几年。最尴尬的是,变革的锤子总挥在弱势那头,这和以往无数社会转型潮没什么两样。

能劝?真劝不了。劝油车主早点“上岸”,像让人搬家一样难;让新能源爱好者别太得意,也没必要。毕竟谁知道,明年又冒出个什么新政策、新能源新烦恼——比如“动力电池强制回收”、电价飞涨,或者大数据自动限速,让所有司机都过成“开会”的速度,谁都说不定。

燃油车生意遇冷,二手市价变差,政策标准提高-有驾
燃油车生意遇冷,二手市价变差,政策标准提高-有驾
燃油车生意遇冷,二手市价变差,政策标准提高-有驾
燃油车生意遇冷,二手市价变差,政策标准提高-有驾

拥抱新世界容易,告别旧习惯很难。你会选择提前换代,还是和自己的油车相伴到最后一公里?你眼中的“合理转型”,到底该为谁买单?问题就留在这儿,说不定哪辆停在角落里的油车,还有我们不懂的坚持。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