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的汽车市场因为两个都叫“M9”的名字而热闹非凡。
一边是售价接近五十万元,由华为深度赋能的问界M9,它被誉为科技豪华的代表;另一边,网络上热传着一款被称为“吉利银河M9”的车型,市场传言其定价可能在二十万元级别,直接对标前者。
一款是现实中的高端旗舰,另一款是汇集了市场期待的“概念符号”,两者之间悬殊的价格差异,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和思考: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来说,当需要一辆能满足全家出行需求的大车时,究竟应该如何选择?
是追求一步到位的科技豪华,还是选择更加贴近生活、讲求实用的高性价比产品?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事实,截至目前,吉利汽车官方的产品序列中并没有一款名为“银河M9”的车型。
这个名字之所以能在网络上流传开来,更像是一种市场情绪的投射。
当问界M9以其高昂的售价和顶级的技术配置树立起行业标杆时,消费者心中自然会产生一个疑问:有没有可能用不到一半的价钱,买到一辆同样能解决多人口家庭出行痛点,并且在关键性能上不妥协的汽车?
于是,“吉利银河M9”这个称号,便成为了这类高性价比家庭用车的一个代名词,它所代表的,是以吉利银河L9这类主打大空间和长续航的MPV为核心的务实派选择。
这场看似是具体车型之间的比较,其本质是中国汽车消费理念的一次深刻分野:一部分消费者追求的是品牌光环和前沿科技带来的身份认同,而更广大的另一部分消费者,则将目光聚焦于车辆本身是否能实实在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家庭用车的核心诉求,首当其冲便是空间。
尤其是在“二孩”甚至“三孩”政策普及的今天,全家出行的场景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个时候,车辆的空间表现就不再是“够用就好”,而是“宽敞才行”。
问界M9作为一款大型SUV,其内部空间自然是充足的。
但它的产品定义,更多地倾向于“豪华座舱”的体验。
例如,其引以为傲的后排零重力座椅,能够提供顶级的乘坐舒适感和按摩功能,这对于商务接待或者追求个人享受的用户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然而,对于一个典型的多人口家庭而言,这种极致的个人享受有时需要让位于整体的实用性。
SUV的车辆结构,决定了其第三排空间往往是短板,成年人长时间乘坐会感到局促和压抑,更多时候只能作为应急之用。
当孩子在后排哭闹,或者需要同时装载婴儿车和大量行李时,再豪华的单人座椅也难以化解空间的焦虑。
相比之下,以吉利银河L9为代表的MPV车型,在空间设计上则展现了完全不同的思路。
它们从设计之初,就将多乘员、高负载的家庭使用场景放在了首位。
超过三米二的超长轴距,直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内部纵向空间,确保了即便是第三排的乘客,也能拥有体面的腿部和头部空间,不再是“小板凳”式的委屈体验。
更关键的设计在于第二排的两个独立座椅,中间形成了一条宽敞的中央通道。
这样的布局,允许家长轻松地在车内穿行,方便照顾不同位置的孩子,也让第三排乘客上下车变得从容不迫。
纯平的地板设计,更是消除了孩子和老人在车内移动时被绊倒的风险。
在满载七人的情况下,后备箱依然能容纳下大尺寸的行李箱和若干背包。
这种对家庭用户每一个细微需求的精准洞察和满足,正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网络上那句“省下的二十多万,足够孩子上好几年的兴趣班了”,虽然朴素,却深刻地道出了普通家庭在购车时更为看重的价值排序。
解决了空间问题,另一个让新能源车主,尤其是北方用户感到困扰的,便是续航里程。
问界M9的增程版车型,官方公布的综合续航里程超过一千三百公里,数据非常可观。
它的技术路线是以电驱动为核心,在大部分时间里提供纯电车的驾驶质感。
但在实际使用中,尤其是在冬季低温环境下,电池的性能衰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物理规律。
再加上开启暖风这一耗电大户,实际续航里程打折扣的情况屡见不鲜。
对于居住在城市但没有条件安装私人充电桩,或者经常需要长途奔袭的用户来说,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队,以及由此带来的时间成本和里程焦虑,是真实存在的痛点。
而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技术路线,则提供了一种更为灵活和稳妥的解决方案。
以吉利的新一代插电混动系统为例,它配备了一块容量可观的电池,足以支撑日常一百多甚至两百公里的纯电行驶。
这意味着,在城市通勤的场景下,用户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台纯电车来使用,享受低廉的用车成本和静谧的驾驶环境。
而当需要出远门、跑长途时,高效的内燃机便会介入工作,彻底打消里程焦虑。
加油站的普及程度远高于充电桩,加油的效率也远胜于充电。
这种“可油可电、远近皆宜”的模式,既保留了电驱动的优势,又提供了传统燃油车的便利性和可靠性,形成了一道坚实的保障。
对于将汽车视为可靠伙伴,而非纯粹科技产品的广大家庭而言,这种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单一能源形式的策略,无疑带来了更强的安全感和使用自由度。
最后再来看智能驾驶。
毫无疑问,华为的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是目前市场上的顶尖水准,其强大的感知能力和算法,尤其是在无需高精地图的城区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上,给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科幻体验。
问界M9为此配备了激光雷达等顶级的硬件。
但问题在于,技术的前沿性与现阶段的实用性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一方面,这些顶级的硬件和软件是车辆高昂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受限于现行的法律法规,许多宣传中的L3级别以上的高阶自动驾驶功能,在公开道路上并不能完全放开使用。
这就造成了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消费者支付了高昂的费用,购买的却是一部分在未来才可能完全兑现的功能。
而另一派造车势力,则在智能驾驶上采取了更为务实的策略。
它们同样在硬件上投入,比如也搭载了激光雷达和高算力的英伟达Orin芯片,确保了硬件基础不落后。
但在功能实现上,则更聚焦于当下用户最高频使用的场景。
例如,成熟稳定、覆盖全国大多数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的高阶辅助驾驶(NOA),能精准识别并泊入各种复杂车位的自动泊车系统,以及在城市拥堵路段中能极大缓解驾驶疲劳的智能跟车功能。
这些功能或许在宣传上不如“完全自动驾驶”那般震撼,但它们却是实实在在能够提升日常驾驶便利性和安全性的技术。
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每天的驾驶场景无非是通勤、接送孩子、周末出游,一套可靠、好用、不出错的L2+级别辅助驾驶系统,已经能够满足90%以上的需求。
将研发和成本的重点放在这些“用得上、用得好”的功能上,无疑是一种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归根结底,这场市场争论的背后,是两种不同产品哲学的碰撞。
一种是为少数人打造的、引领未来的科技图腾,另一种是为多数人服务的、解决当下问题的国民好车。
市场销量的真实反馈已经说明,当普通老百姓用自己的积蓄来投票时,他们更关心的是车辆能否让全家人的出行生活变得更轻松、更从容、更安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