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蔚来官方2025年的开局并不轻松,正在通过二次进化与体系建设寻找增长逻辑,强调长期投入与自研将形成持续竞争力

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车占比接近22%,但市场热闹的背后,蔚来像在找对的节奏,慢声细语地往前走。我的手指在方向盘皮革上轻轻摸了一下,闻到一点油脂和橡胶的混合香,车内静默得几乎听得到空调的运转声。

微动作一段。展厅里,一个销售顾问对我说:你们这批用户,其实最关心的是两件事:能不能用得上、用得住。 我点头,没多说话,只是把座椅调到最合适的位置,心里却在想:这话,背后其实是对效率和信任的试金石。

微情节二段。等候区里,一位维修师傅抬头看了下ES8的仪表,笑着对同事说:这代自研芯片,和过去比,稳定性像从跑步变成了滑板。你要是用三天就想看清楚它的脾气,基本办不到。 他指着一台展示车说:你看,底盘和传动的整合度,和当年那台就完全不一样。 同事警觉地点头。

数字与不确定性(4组,标注不确定性)

来源:蔚来官方2025年的开局并不轻松,正在通过二次进化与体系建设寻找增长逻辑,强调长期投入与自研将形成持续竞争力-有驾

- L90上市45天内交付1.45万台(估算,样本少)。

- 换电站超过3500座;充电桩约2.7万根(体感/官方数据)。

- 今年九款新车发布,几乎做到发布即交付(现象级,需后续数据验证)。

- Q2至Q3出现销量回暖与毛利修复的初步信号(样本有限)。

对比:同价位/同类两款车的实操差别

来源:蔚来官方2025年的开局并不轻松,正在通过二次进化与体系建设寻找增长逻辑,强调长期投入与自研将形成持续竞争力-有驾

在城市日常场景里,L90的换电体验和对接流程比同价位的纯充电为主的对手要省心多了。充电桩找的时间、排队的等待,往往是现实痛点;而换电站的三步走几乎把这部分摩擦抹平。对照同类中小型SUV,哪怕价格差不到一成,实际用起来的日常效率差距却挺明显——L90不需要你每次都去解释充电网络的边界,车主的焦虑感也被降下来。

供应链与研发的生活化理解

把蔚来的系统比作家里的家庭作业:研发像是备好所有文具的桌面,整齐而耗时;供应链像是每天都要准时送到的午餐盒,越早预备、越稳妥,吃起来也越没负担。CBU机制落地后,研发、销售和服务之间的磨合成本被切成更小的块,就像把一个复杂的拼图分成几组小拼图来完成,效率自然提升。你可以想象成一家工厂里,工序越细,缺陷越早被发现,最终群众的用车体验就越稳定。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昨晚整理的,是一张三年前的草图,关于智能底盘的布线和传感器分布。现在的车,已经把这张草图变成了实车的贴合度,从传感器走线到芯片调度,都在更高效的路径上运作。(这段先按下不表)

一处自我更正

我以前确实有点把慢就是快说得太绝对了。后来发现,变得更快,没必要等到所有环节都完美才动手;但真正的关键,是把正确的东西以合适的节奏做对。变得更快,是为了把能落地的兑现能力放在前面;不变的定力,才是撑到下一阶段的底盘。若把变说得太空洞,容易让人以为这是抄底烧钱的宣传;事实是,二次进化的核心,是把资源聚焦在能拉动体验与成本的根本点上,而不是无序扩张。

(这段打断)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还是从日常体验出发,你们在城市通勤里更在意哪一块的稳定性?

来源:蔚来官方2025年的开局并不轻松,正在通过二次进化与体系建设寻找增长逻辑,强调长期投入与自研将形成持续竞争力-有驾

三处提问

- 如果没有强大换电网络,你愿意为高能效的纯电车支付额外的充电等待时间吗?

- 面对慢就是快这种说法,你更认同哪一面?是持续改进的耐心,还是快速迭代的短平快?

- 你愿不愿意为自研芯片带来的时间优势多掏一点钱,还是先看性价比再下决定?

小情绪1–2处

来源:蔚来官方2025年的开局并不轻松,正在通过二次进化与体系建设寻找增长逻辑,强调长期投入与自研将形成持续竞争力-有驾

有时想想,补能体验这么硬,还是挺让人烦的。要不是端到动车上就能直达的承诺,看着充电桩排队,我也会怀疑这条路是不是走对了方向。自嘲一下,作为记者,盯着数据和体感打怪,确实比看广告强多了。

临场小计算

临场算一笔:假设单车每百公里耗电12kWh,电价按0.8元/千瓦时。50公里日常行驶,大约耗电6kWh/日,成本约4.8元/日,月度约144元。若把换电站的便利性折算成时间成本,省出的一小时,折算成金钱远比这点电费来得大。

引一个具体人物的一句片语

销售顾问对我说:这代车的换电体验,是为了让你每天都愿意开下去,而不是因为省钱才买。 同事在旁边点头:你要是心里没这点想法,买车也就少了一个理由。

中段的打断与留白

(这段先按下不表)

来源:蔚来官方2025年的开局并不轻松,正在通过二次进化与体系建设寻找增长逻辑,强调长期投入与自研将形成持续竞争力-有驾

结尾开放

生长到底意味着什么?是销量还是信心的回流,还是长期技术与体系的落地?如果你们站在我的位置,看着这条路,下一步你们会怎么选?也许答案不是一个,而是你们愿意在日常里为这条路放下多少时间与成本的共同体。你们愿意把下一段路走成什么样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