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份额已从2024年同期的2.4提升至4.9,销量同比增长121。更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在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等欧洲主要市场,销量已经全面超越特斯拉。
在挪威电动车成熟市场,中国电动汽车已占新车销量的近10。
这哪是"卖得好"?
简直是"杀疯了"!要知道5年前,欧洲对中国车的态度还是"质量存疑""低价凑数",现在倒好,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专程去了比亚迪工厂,荷兰把中国电动车纳入"国家绿色采购清单"。
中国汽车咋就从"跟跑"变"领跑"?
又有哪些国家对中国车"情根深种"?
2025年4月,欧盟开启价格谈判?中国车凭啥让老外认栽?
2025年4月10日,布鲁塞尔传来消息,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宣布,欧盟和中国已同意研究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设定最低价格,以取代此前征收的关税。这个消息一出,欧洲车企的股价又是一阵波动。要知道,就在半年前的2024年10月,欧盟还信誓旦旦地对中国电动车征收反补贴税,当时那副"非打压不可"的架势,怎么才过了几个月就软了?
说白了,欧盟这是发现打压根本不管用。你想想看,当初他们举着"中国车靠补贴倾销"的旗子到处告状,结果呢?
中国车不仅没被打趴下,反而销量节节攀升。
2025年4月的数据摆在那儿,中国品牌在欧洲的市场份额翻倍,从2.4蹿到4.9,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实打实的市场份额抢夺战。
欧盟为啥态度转变?
核心原因就四个字——打不过了。就拿比亚迪海豹来说,续航700公里,快充能力强悍,关键是价格比欧洲同级别车型便宜30。
你说欧洲消费者是傻子吗?
同样的钱,在欧洲只能买个低配版,在中国车这儿能买到高配带智能驾驶的,这账谁不会算?德国那些开了一辈子大众的老司机,现在都开始琢磨着换比亚迪了。
中国电动车的产业链太完整了。从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体积利用率达到72,系统能量密度255Wh/kg,到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再到车机芯片,全都能自己造。
欧洲人这才明白过来:人家不是靠补贴,是靠真本事。你现在卡技术?人家技术比你先进。你卡供应链?
人家自己就是供应链。
你要是真把中国车堵在门外,最后受伤的是谁?是欧洲消费者啊!他们要么买不起车,要么只能买更贵的美国车,到时候骂声一片,选票都没了。
所以欧盟这个转向,表面上是"松口谈判",实际上是认清了现实。他们算了一笔账:与其死磕到底两败俱伤,不如坐下来谈个价格承诺,既能给自己台阶下,又能给欧洲消费者一个交代。
你看德国巴斯夫,早就跑到广东建电池材料厂了,给中国车企供货。这不是投降,这是认命——既然打不过,那就加入。
中国车的"秘密武器"到底是啥?不是便宜,是套"组合拳"
很多人一提中国车,第一反应就是"便宜",这可真冤枉了。便宜是事实,但要是光靠便宜,能把欧洲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能让特斯拉都紧张?
笑话!中国车真正的杀手锏,是技术、智能、服务的重暴击。
先说技术这块儿。泰国市场最能说明问题。2024年泰国整体汽车市场下滑26.2,这是啥概念?
相当于每卖出四辆车,就少卖一辆。
可就在这么惨淡的大环境下,新能源汽车销量却逆势增长52.2,谁在推动?中国品牌。
泰国那些买了比亚迪元PLUS的车主,跑到论坛上发帖说:"这车在曼谷夏天暴晒,车内温度60度,电池三年了一点事没有,日本车早就鼓包报废了。"这话可不是广告,是真实车主的血泪教训换来的。
中国车企把"三电系统"玩明白了。宁德时代的CTP 3.0麒麟电池,体积利用率72,这意味着什么?
同样大小的电池包,能塞进更多电芯,续航自然就长。
系统能量密度255Wh/kg,这个数字领先行业至少两年。比亚迪的e平台3.0,专门针对极端天气优化。挪威那地方冬天零下20℃,普通电动车续航腰斩,开出去心里没底。
可比亚迪的车,冬天续航只掉15。这对北欧用户来说简直是救星。挪威人算了一笔账:买辆能在冬天正常跑的电动车,多花点钱值;买辆冬天趴窝的电动车,便宜也是废铁。
再说智能化。小鹏G6搭载的XNGP辅助驾驶系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老城区做测试,那地儿路窄弯多,还有骑自行车的老人、窜出的驯鹿。
欧洲本土车的辅助驾驶一到这儿就歇菜,不是刹不住就是识别不了。小鹏呢?精准识别,平稳刹车,连瑞典当地媒体都惊了,专门发文章:"中国车的智能化,至少领先欧洲三年。"
这可不是吹牛,人家是实打实测出来的。
服务更狠。澳大利亚那边,以前满大街都是日本皮卡,矿场老板都开丰田海拉克斯。
现在呢?
比亚迪Shark皮卡卖断货。
为啥?
矿场老板说得直白:"丰田皮卡坏了,配件得从日本运过来,一等就是一周,矿停工一天损失几十万。比亚迪呢?配件第二天就到,修车快,不耽误事。"
这就是中国供应链的效率,全球布局,响应迅速。你说这是服务?不,这是在给客户省钱,是在帮客户赚钱。
所以你看,中国车的"秘密武器"不是哪一样,而是整套组合拳。技术过硬,消费者用得放心;智能领先,体验甩开对手;服务到位,后顾之忧全无。
这三板斧下来,欧洲、东南亚、澳洲市场哪扛得住?
除了"好用",这些国家对中国车"上头"还有啥隐情?
表面上看,各国买中国车是因为"性价比高""技术先进",可要是深挖下去,你会发现背后是一盘更大的棋。各国和企业都在打自己的算盘,有的是为了产业升级,有的是为了经济账,有的干脆是为了站队。
先说欧洲。德国本来想着靠燃油车再赚最后一波钱,拖到2030年慢慢转型。
结果中国电动车一来,这计划全乱了。
大众ID.系列推出来,价格高、续航短、智能化一般,消费者根本不买账。你猜怎么着?德国车企一看硬刚不行,立马转身搞合作。
巴斯夫跑到广东建电池材料厂,宝马和宁德时代合资搞电池,连奔驰都在跟比亚迪谈技术共享。
这是认怂吗?
不是,这是聪明。德国人算了一笔账:与其被中国车企打垮,不如绑在一起赚钱。给中国车企供材料,能赚钱;学中国的电池技术,能保命;跟中国车企合作开发新车,还能分一杯羹。
这买卖怎么算都不亏。
东南亚那边更现实。泰国本来想靠日本车企带飞,成为"东南亚底特律"。结果日本车企在电动化上慢半拍,丰田还在搞氢能源,本田还在纠结混动技术路线,磨磨唧唧就是不肯全力押注纯电。
泰国等不了了,一看中国车企动作快,立马转向。比亚迪、长城、哪吒,一大堆中国车企带着工厂、技术、产业链落地。
泰国工业部长说得明白:"和中国合作,我们三年就能建起电动车产业集群;等日本人,十年都不一定成。"这不是背叛盟友,这是求生存。
东南亚国家都看明白了:全球汽车产业在重新洗牌,现在不上车,以后连票都买不到。
澳大利亚那边更有意思。本来澳洲市场是日本车的天下,丰田、本田、日产占了半壁江山。
可你猜怎么着?
中国车一来,澳洲人发现了新大陆。矿场老板本来开日本皮卡,换成比亚迪Shark后,配件第二天就到,修车不耽误事,一年能多赚几十万。这账一算,日本车哪还有优势?
还有澳洲那些环保人士,本来看不上中国车,觉得"技术不行、质量差"。可现在一测试,续航比特斯拉长,安全性比本土车高,立马改口:"中国车是澳洲电动化转型的希望。"
你看,澳洲转向中国车,不是站队,是经济规律在起作用。
更深一层说,各国对中国车"上头",还有个战略考量。欧洲想借中国技术保住汽车产业;东南亚想借中国投资实现工业化;澳洲想借中国市场卖矿产。
这是互惠互利,是各取所需。
中国车企输出的不只是产品,还有技术、标准、产业链。蔚来在欧洲推换电站,拉着当地能源公司一起干,把"中国换电模式"变成"欧洲新基建"。
这不是依赖,这是共赢。
所以你看,各国对中国车"上头",表面是看中产品,实际是看中整个产业链和发展机会。中国车企的出海,不是简单的卖车,是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网友吵翻了:"中国车这么卷,会不会挤垮当地产业?"真相是…
最近网上吵得最凶的,就是"中国车会不会干掉欧洲车企"这个话题。有人说中国车靠低价倾销,会把欧洲车企挤垮;也有人说中国车是技术输出,能带动全球汽车产业升级。
两边吵得不可开交,可真相到底是啥?
先说个事实:德国宝马现在和宁德时代合资建电池厂,法国雷诺找吉利代工生产电动车,连丰田都在跟比亚迪谈混动技术合作。
你说这是"被挤垮"吗?
不是,这是"主动拥抱"。欧洲车企心里明白:中国电动车技术已经领先,硬刚只有死路一条,合作才有活路。宝马为啥找宁德时代?
因为麒麟电池的能量密度、体积利用率都是世界顶级,自己搞不出来,那就买技术、买产品。雷诺为啥找吉利代工?因为吉利的制造成本低、效率高,自己造不划算,外包更实惠。
再说消费者这边。欧洲人买中国车,不是被逼的,是真香了。
法国那边,雷诺、标致还是销量前三,可你看销量增速,中国品牌名爵、比亚迪增速远超本土品牌。
为啥?
因为欧洲消费者发现,中国车续航长、智能化高、价格还便宜,不买中国车才是傻。这不是"挤垮当地产业",这是"市场选择"。
消费者用钱投票,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你不能说消费者选择中国车,就是"不爱国"吧?
网上还有人担心"技术泄露"。这个担心其实多余。
中国车企出海,输出的是整套产业链和标准,不是简单的卖车。蔚来在欧洲推换电站,拉着当地能源公司一起建,这是在输出"中国换电标准",不是在"泄露技术"。
比亚迪在欧洲建工厂,用的是自己的技术、自己的管理体系,欧洲企业学得到的只是皮毛。真正的核心技术,比如刀片电池、麒麟电池的生产工艺,人家根本不会给你看。
中国车企出海,带来的是"鲶鱼效应"。欧洲车企本来躺着赚钱,技术迭代慢、产品更新慢,消费者没得选只能买。
现在中国车一来,欧洲车企坐不住了,开始拼命搞研发、降成本、提升服务。这对消费者是好事,对欧洲车企也是好事——倒逼他们进步。
你看宝马,这两年推出的纯电车型,续航比以前长了200公里,快充速度提升一倍,智能化也跟上了。
这不就是竞争带来的进步吗?
所以,"中国车会不会挤垮当地产业"这个问题,答案是:不会。中国车带来的是竞争,是机会,是整个产业的升级。
那些跟得上节奏的欧洲车企,会活得更好;那些抱残守缺的企业,该被淘汰就淘汰。这不是中国车的错,这是市场规律。全球汽车产业正在重新分工,中国车企站在了产业链顶端,欧洲车企要么合作、要么升级,总之得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共同做大蛋糕。
结语:中国汽车"世界第一",不是终点是起点
从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到2023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这十几年我们走的路,说是"逆袭"都不为过。当初欧美日看中国车,就像看笑话,觉得"低价低质",进不了主流市场。
可现在呢?
比亚迪在欧洲卖得比特斯拉还火,挪威街头十辆电动车里有一辆是中国牌,泰国那边中国车企建起了一个个工厂,带动当地经济转型。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技术过硬、成本可控、产业链完整。中国车企用十几年时间,把"三电系统"玩到极致,把智能化做到领先,把供应链效率拉满。
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华为的智能驾驶,这些技术哪个不是世界顶级?欧洲人现在讨论的,不是"要不要买中国车",而是"怎么和中国车企合作赚钱"。
东南亚国家抢着和中国签电动车合作协议,怕的是"再慢一步就赶不上风口"。
可是,成为"世界第一"只是起点,不是终点。中国车企出海,面对的是欧美日的技术围堵、贸易壁垒、市场保护。
欧盟虽然松口谈判,可关税还在;美国加征45关税,市场基本关闭;日本韩国也在抱团取暖,限制中国车进入。
未来的路,只会更难走。
全球汽车市场正在饱和。欧洲、北美、日本这些成熟市场,增长空间有限;东南亚、拉美、中东这些新兴市场,购买力又不足。
中国车企要想继续增长,必须在技术、品牌、服务上持续领先。宁德时代要保住电池霸主地位,比亚迪要守住新能源老大位置,蔚来、小鹏、理想要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哪一个都不容易。
但不管怎么说,中国汽车的"情根深种",已经是事实。从欧洲到东南亚,从澳洲到中东,越来越多国家认可中国车、选择中国车、依赖中国车。
这不是哪个国家的施舍,是中国车企用技术、用产品、用服务赢来的。
未来,当我们回看今天,可能会说:"原来中国汽车领跑世界,从2025年那次欧盟转向就开始了。"
而这个起点,只是中国汽车征途的第一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