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流行一句话:“车企苦干三年,不如华为收个‘税’。”说的就是华为那套让车企又爱又恨的技术授权模式——每卖一台车,华为直接抽走车价的10%,不管车企是赚是赔。这种“旱涝保收”的玩法,硬生生让华为在新能源车市里活成了“隐形大佬”。
合作模式三件套:从“卖零件”到“掏家底”
华为和车企的合作分三个段位:
1. 零部件供应:就像卖手机芯片,车企买华为的激光雷达、电机等硬件,装车上就完事。这种模式最“清汤寡水”,华为只赚个辛苦钱。
2. HI模式(Huawei Inside):车企用华为全套智能方案,车身上还能贴“HI标”。比如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华为出智驾系统、座舱芯片,车企负责造车壳子。但问题来了——车卖不动,华为也跟着喝西北风,所以这模式现在只剩阿维塔还在硬撑。
3. 智选车模式(鸿蒙智行):华为直接下场当“产品经理”,从设计到销售全包圆。问界、智界就是典型,华为不光收技术费,还要分渠道钱,一台30万的车能抽3万。赛力斯靠着这模式,从造面包车的“土老板”变身高端品牌,市值飙到千亿。
10%抽成有多狠?车企咬牙也得交
以问界M9为例,售价46.98万,每卖一台华为稳拿4.6万。2024年问界卖了34.8万台,光这一项华为就进账超160亿。更绝的是,这笔钱直接从车价里扣,车企亏本卖车也得照给。上汽刚签的“尚界”合作,三大品牌年销要是冲到20万台,华为躺着就能收走几十亿。
车企为啥甘愿被“割韭菜”?看看赛力斯就知道了——合作前年亏10亿,合作后半年净赚16亿;智己用了华为智驾,销量立马翻倍。有车企高管吐槽:“不用华为,消费者觉得你车‘不智能’;用了华为,利润大头都被拿走。这哪是合作,简直是‘卖身契’!”
新玩法:车企排队交钱当华为股东
2024年华为搞了个更狠的操作——把车BU业务打包成“引望公司”,估值1150亿,开放给车企入股。赛力斯掏115亿买10%股权,长安也抢着进场。这招一石三鸟:
- 车企花钱买“华为技术优先权”,生怕落后;
- 华为甩掉烧钱包袱,车BU半年赚22亿;
- 引望成了“智能汽车安卓”,谁想搞智能化都得来拜码头。
欧洲车企也逃不过“华为税”?
不光国内车企,奔驰、宝马、奥迪早在2022年就签了华为技术授权。全球每年7000万辆车里,1500万辆用了华为专利,连兰博基尼、宾利都来交钱。华为知识产权部负责人放话:“专利不受出口管制,美国车企也得买!”
车企的“灵魂”还能保住吗?
余承东说过:“怕失去灵魂的车企不会选我们。”事实却是,二线车企排队找华为“续命”——北汽、江淮靠华为翻身,奇瑞董事长公开喊话求合作。反倒是蔚来、小鹏死守“全栈自研”,结果销量被问界吊打。有行业大佬总结:“现在搞智能化,要么选华为,要么选其他。但‘其他’能不能活到明年,还真不好说。”
这场技术授权的游戏里,华为早就算透了人性:车企要面子(品牌),消费者要里子(技术),而华为,只要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