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跟朋友聊起新能源车,突然意识到,像腾势N9这次升级,确实不是简单来了个新颜色能说得过去。尤其是它的智能驾驶系统,配上那堆硬件,说实话,真得花点心思。
先说个小场景。某天我在试驾写稿子,旁边的销售指着车说:你看,这个天神之眼B,支持端到端无图城市领航,开着就像私家司机一样。我心想,别看他说得神乎其神,实际操作起来,路况复杂时,这系统到底靠谱不靠谱?我心里有点疑虑——毕竟从去年见过的几款车上看,硬件多不代表实际体验就好。
这里我估算,腾势的激光雷达+众多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硬件总成本(这段先按下不表)大概在2万到3万之间(估算/样本少),这些传感器价格都不便宜。再加上英伟达Orin X的芯片,算力这么强,配合软件优化,理论上能跑出不错的辅助能力,但实时表现还得看调校。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车配的17.3英寸第二排娱乐屏,居然还支持无线投屏,真是贴心。很多豪华SUV都瞎折腾高端配置,但真正滋养后排、让乘客觉得值的,还是那些细节——比如这个屏幕垂直度,反射又不会比左后视镜刺眼。你说,这种细节是不是会影响到用车体验?我觉得会。毕竟,开长途时,后排的娱乐升级能不能成为加分项,是不是还得看实际使用感受。
说到这里,我发现自己常被个假象误导——以为只要硬件牛逼,整套驾驶辅助就一定行。其实不然,就像做饭一样,有给料,润色和调味料,才能出个好菜。系统硬件支持提供基础,但软件和调教,才是决胜的关键。
对比一下,比亚迪的DM-i插混系统,动力虽不如腾势那样猛,但它的调校更平顺,能带来更好的日常体验。这让我想问:腾势的辅助系统,在真实复杂路况下,算不算还在调试阶段?毕竟,很多人反映,系统有时候会犹豫。这个犹豫,其实可能是软件调优的空间,因为硬件都到位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我猜测腾势用的大芯片,可能还会软件优化,毕竟硬件都已铺排好,但软件的算力调度和算法调整,关系到驾驶感受,是持续迭代的。
我发现,价格区间大概在40万到50万(估算/样本少),这种级别的车,成本压力其实很大。特别是新能源车,电池占了不少,电机和辅助硬件也不便宜。临场小计算:以百公里油耗大概20升油的传统车算,耗油成本差不多在一块六左右(7元/升),而新能源的电力成本,估算每百公里5元左右(电费0.5元/度,电耗25度/百公里,估算以家用电价),这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我有个小疑问:腾势的主动安全配置到底有多实打实?毕竟市面上好多车,从配置单看是挺漂亮,但用起来,能真正帮忙解决问题的,又有几款?我知道,有个朋友开的某豪华品牌SUV,说系统偶尔会卡壳,加上误判,让人挺烦躁。你说,有没有可能,未来的智能驾驶,到底会不会慢慢走向真正智慧而非宽容的边界?(这也是个问题了)
来,最后抛个问题:你觉得,这个我刚才提到的 transverse调节(横向移动座椅)是不是会成为以后豪华车的标准配置?我本人倒觉得,舒适的其实是那些细节,而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配置——比如那盯着屏幕热切地想象自己科幻片里角色的旅程。
其实我对这款车最大的期待,是它能在沉淀一段时间后,用软件不断优化出来的表现。而不是硬件堆砌的炫技。你呢?是不是也觉得,要真让智能驾驶成为刚需,还得一点点磨合、调教,像养宠物一样,才能变成贴心助手。
有时候我在一线搞研发,看到这些新鲜玩意,心里总觉得这个行业,其实很像厨师,不单是料理好看,更重要是味道,才能赢得饭桌上的喝彩。你说那个硬件+软件的配比,就是未来的菜谱吗?还是还会不断调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