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8000辆。
这个数字一冒出来,就让不少人炸开了锅。全新高山,一款还没正式上市的MPV,仅凭预售就拿下了8000订单。要知道,这是在一个相对小众的细分市场——MPV领域。更让人“上头”的是,高山系列的起售价并不低,32.98万元起步,顶配37.98万元。换句话说,掏钱的这些人,大概率不是随手点个订单过过瘾,而是真的准备花30多万买车。
很多人看到这个数据,第一反应是“这有点太不正常了吧”。毕竟,MPV市场从来不是销量高地。回头看看隔壁的腾势D9,作为已经在市场上混了一年多的“老大哥”,当初上市也没有这么夸张的预售成绩。现在突然冒出一个全新高山,直接抢了个开门红,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是高山真的这么牛吗?还是另有什么门道?咱们一个个拆开来看看。
先说销量数字本身。8000的确很亮眼,但如果拉长时间维度看,它的参考价值可能没那么大。车企玩预售,追求的往往是“短期热度”,也就是在新车发布的最初几天,快速拉高订单量,制造一种“供不应求”的市场氛围。这种操作并不少见,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抢眼球”的时代,数字好看就意味着能上热搜、能吸引更多关注。
再仔细捋一捋,8000辆的预售订单,也未必完全是“实打实”的销量。大部分车企的预售机制,其实并不要求用户掏出太多钱。交个几千块甚至几百块的意向金,就能锁定订单,后续如果不想买,还可以退款。所以,这个数据更多是反映消费者的“兴趣度”,而不是最终的成交量。
说白了,8000辆的预售订单很亮眼,但它能不能转化成实际销量,还得看后续交付的表现。尤其是30万级的MPV市场,用户往往更加理性,更多会关注车本身的产品力,而不是一时的营销热度。
再来看看这个“产品力”到底行不行。全新高山的亮点不少,比如全系标配四驱、激光雷达、27个传感器、新一代Coffee OS智能座舱等等。单纯从配置表上看,确实性价比很高。尤其是和腾势D9对比时,你会发现高山在空间、智能化、舒适性等维度都能打个小胜仗。
但问题是,车不是靠堆配置卖的。尤其是30万以上的MPV,这个价位的用户更看重品牌口碑和长期体验。长城虽然在SUV领域有一定积累,但在MPV市场,它还是个新手。全新高山的产品力再强,能不能撑起品牌溢价,还是未知数。举个例子,腾势D9的销量之所以能稳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比亚迪的技术优势和品牌背书。而高山,能不能站稳脚跟,还得看市场的耐心。
再聊聊高山的投入问题。很多人会有个疑问:为什么一款刚发布的车,配置能拉得这么满?是不是长城“砸钱砸猛了”,导致成本过高?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用行业逻辑来解释。新势力车企也好,传统车企的高端品牌也好,研发阶段的投入往往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智能化和电气化领域。激光雷达、自动驾驶系统、智能座舱,这些看起来很酷炫的东西,背后都是烧钱的黑洞。
但话说回来,高山的这种“堆料式”打法,本质上还是在做一个赌注。赌的是消费者会为“高性价比”买单,为了这个赌注,短期亏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后续销量表现稳定,前期的高投入就能被摊平。毕竟,现在车企最怕的不是亏钱,而是没热度。一款车如果连第一波市场关注都抢不到,再好的配置也救不回来。
另外,再拉同行来对比一下。其实不止长城在“赌”,整个市场都在赌。传统车企、新势力、外资品牌,谁都想在智能化、电动化这个大潮里分一杯羹,但方向和打法各有不同。腾势D9之所以能在MPV市场站稳脚跟,靠的是比亚迪的技术积累和供应链优势;理想L9能在高端SUV市场大火,靠的是精准的家庭场景定位;至于全新高山,赌的是“全能型MPV”的定位,能不能成为下一个爆款,还得看市场怎么接。
总结一下。全新高山的8000订单,看起来确实有点“吓人”,但本质上它只是一个营销动作的结果,不能完全代表市场认可。这个数据背后,有长城的高投入,也有对市场空白的尝试。但它是不是一场成功的赌局,还得看后续能不能稳住销量,能不能真正建立品牌溢价。
所以,这事看着热闹,但别着急下结论。眼下的汽车行业,变数太多,机会也多。“数据吓人”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在于,它是不是走在对的路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