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这几年汽车圈的“价格神话”,说破就破,蔚来这次更是玩了个大招,直接把全新ES8的BaaS电池租用版拖进了30万左右这个区间。
一时间,网上炸开了锅,大家都在琢磨:“蔚来这么降价,还配叫高端嘛?”
这个问题还真不简单,乍听是价格和定位的矛盾,其实背后藏着整个智能电动行业的变革和蔚来自己的小九九。
别急,咱们一点点把这个谜团掰开。
你如果翻看蔚来最近的操作,其实变化还挺大。
9月20号,杭州NIO Day开场,ES8新款官宣上市,刚出场就引人瞩目。
原来发布会前给的预售价还贵一万,结果正式售价硬是比8月预售价格又往下砸了1万元。
这还不够刺激,跟前代ES8对比,差价一下子甩了12万,这降价力度有点像是年底清仓搞福利,谁说蔚来不懂营销套路?
不过这事真没网友想的那么直接,从面子到里子,其实是一出品牌“归位”的好戏。
李斌就是个好玩的主儿,懂车也懂市场。
在媒体面对面活动里,他很直接地说了:定价和蔚来的高端定位一点儿也不冲突。
那他凭啥这么笃定?
其实讲道理,蔚来在不同阶段的定价是跟上游技术和成本紧密挂钩的。
比如第一代ES8,补贴之后,落地价喊不到40万,市场反响其实还不错。
第二代为啥一下抬到50万?
原因很简单,一来电池成本一下增高,二来硬件也猛,像啥英伟达Orin-X芯片,加上首发新技术,其实都是烧钱拼突破。
这波挥霍很“蔚来”,但也把售价推高了。
到了第三代,成本终于慢慢压下去,各种规模效应释放出来,再加上技术开始自己琢磨自研,芯片成本都能省下1万块嘞,结果售价一降再降。
你看,表面是打价格战,实则是用降本提效的成果卖个高性价比,讲究的很。
而且说到底,蔚来这波降价并不是要放弃高端,恰恰是想让品牌形象更“精准入位”。
你以为高端就是贵?
不,李斌偏偏要在合理区间做出高端体验,拉高整体售价均值。
这思路有点像是把高档餐厅的招牌菜做成亲民价,东西还是高级的,钱包压力小点,谁会不喜欢?
顺便还来个“便宜大碗”的段子,用户能不动心吗?
当然了,蔚来的野心不止定价。
更烧脑的是李斌提出的“车电同寿”战略。
他不跟行业玩充电速度大比拼,而是反着来,玩起长寿命电池。
有点“不走寻常路”的架势——在大家都鼓吹几分钟补满电的时候,蔚来在琢磨怎么让电池用十五年都不报废。
这个思维方式,还真挺颠覆。
跟你算个账,一台电车,配个普通电池,照国标质保顶天八年,过了这年头你换电池就得多花七八万甚至十多万。
车主心里可能在“卧槽”,这不是和房贷似的,每隔几年来个重锤。
抛开用户个人理财小算盘,其实这还是社会资源的大浪费。
电池那么贵,用坏了就换,谁都心疼。
所以蔚来玩“长寿命”战略,本质上是对用户和社会都负责任。
想让动力电池撑十五年还能有85%健康度,这不是一句空话。
企业得在研发,材料选型,电芯设计,运营体系等方面狠砸钱。
李斌说得挺实在,短期可没啥赚头,甚至是亏的。
但你往后看,十五年以后,谁家电池要那么省钱又环保,那商业逻辑拎得清。
这不是讨巧,是长期主义。
而且你发现没,这招其实很“佛系”,不跟光速充电浪潮拼刺刀,因为快充虽然爽,长远看对电池消耗大,寿命会缩短。
你说,是不是一锤子买卖和细水长流的分歧?
蔚来的选择其实是走后者,这思维很“老道”,不是只求眼前风头。
李斌那句“不同时间维度看结论会不一样”,特别像是理财达人在讲资产配置。
今年看快充牛逼,但你再过五年、十年,优先级变了,谁刀刃上谁角落站还不是个未知。
说到智能驾驶,李斌也很有话聊。
很多人以为现在的智能驾驶吊炸天,带点未来感。
但他偏要泼点冷水,说这一块还处在“量变”阶段,没见到啥质变。
什么意思呢?
你想象一下iPhone,迭代到现在大家早就不稀奇“改头换面”了,顶多优化优化。
同理,当前智能电动汽车的产品形态和座舱体验停在了渐进线,未来不是突然变异,而是默默打磨细节。
行业已经开始收敛了,没那么多天马行空。
那智能驾驶哪天才能“飞升”质变?
李斌列了指标:一是事故率得明显下降——这不是嘴炮,有蔚来自动辅助驾驶的数据说话。
二是智能驾驶使用时长要占高比例,尤其是城区复杂路况都能用起来。
什么时候你能在市区跑车,70%的时间都是智能驾驶搞定,那才叫真正的“买车送司机”。
想想有点酷。
但目前各家都不敢公开这个数据,说明谁也没过关,质变还差点火候。
李斌预感,一两年以后,随着算法、数据闭环和硬件迭代,估计会有大的突破,到时候可能才看到“哇塞”的效果。
行业现在还在“打地基”,没到“盖大厦”的阶段,这种清醒很难得。
蔚来不仅技术上花心思,组织进化也挺上道。
说白了,企业最难的是知道该坚持啥,该转变啥。
蔚来目前坚持技术自研,充换电架构,用户社区和服务品质这些“底盘”;但快反应、精运营和降成本这些事儿就要赶紧跟进改进。
“基本经营单元”机制就是个妙招——每个项目都算投资回报,明明白白地“该省省该花花”,务实又高效。
结果不到一年,公司风格都变了,团队跑得更快,还能保证稳。
而海外市场这摊子事,就更能看出蔚来的“及时止损”能力。
本来以为能像中国一样自己搭建充换电一条龙,直营干到底。
没想到欧洲这地儿人家玩的是本地合作模式,蔚来自营成本愣是比建厂还高,难度成倍增加。
蔚来很快调整策略,不再一把抓,转身和当地优质伙伴“玩联营”,一边借力一边省成本。
萤火虫车型就是在这种模式下落地的。
全球化大方向没变,节奏藏得很稳,再也不搞什么“冲动投资”。
其实看蔚来这十年,李斌给的定位挺有味道:企业是场马拉松,路上坑不少,关键是“坚守该坚守的,改掉该改掉的”。
什么叫长跑?
不是一口气拼到爆,爆款也救不了你长远。
蔚来并不指望靠某款产品“通杀”,反而花心思在技术和品牌战略远景,稳扎稳打,长线思维。
行业内今天你领先,明天不见得全是你风头。
“最终拼的是谁没短板,谁能天天精进”,这话很扎心,也很实在。
蔚来逐渐成了那种不跟风、不喧闹、专注自己的节奏的选手。
尤其是在智能电动这个“比谁更卷”的赛道上,蔚来的打法是“韧性+定力”,不是盲目追热点。
或许,这才是智能电动领域真正稳步前行的秘诀吧。
你说,蔚来降价之后,它还配叫高端么?
我觉得答案已经很明显了,蔚来不是一味地降价拼规模,更是用技术和服务撑起了高端体验,只不过方式更灵活更实在。
高端不是标签,更是体验和价值的复合体现。
而这种定力,不仅让行业看清了蔚来的节奏,也给用户带来了实在感和新鲜感。
说到底,蔚来这步棋一出,谁还敢说高端必须价格高?
从技术、战略到经营风格,蔚来正在用行动刷新规则。
至于长寿命电池是不是终局利器,智能驾驶啥时候质变,蔚来怎么玩合作模式,这些都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抛一个话题,你怎么看蔚来的这波降价和它高端品牌的定位?
用“便宜大碗”形容高端,你会不会心动?
欢迎留言开喷,咱一块儿聊聊!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