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90后、00后逐步成为电动车消费市场的核心群体,智能电动车的发展态势已不可逆转,一跃成为当下市场中最受追捧的品类之一。
不同于传统电动车,智能车型天生具备吸引用户的特质,各大智能车品牌均培育出专属的粉丝社群,因此,关于“谁才是智能车领域领军者”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歇。
《2025年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研究报告》指出,在智能电动车的王者之争中,小牛、极核未能跻身前列,雅迪、爱玛则仅处于第二梯队。
小牛、极核缘何错失榜首?
作为早期入局智能两轮车领域的品牌,小牛未能登顶主要受制于两大因素:
1.技术根基薄弱:智能化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实力。尽管小牛初期借助智能技术打开市场,但始终缺乏能构建技术壁垒的核心成果。在行业技术持续迭代的背景下,当其他品牌已搭载牵引力控制系统时,小牛仍高度依赖基础的双通道ABS系统。
2.研发投入缩水:小牛曾是智能车领域的领先者,但2021年将战略重心转向新能源汽车后,不仅分散了核心资源,更直接导致研发投入下滑。2023年上半年,其研发费用同比减少11.59%,成为行业内唯一缩减研发开支的企业。
极核的产品虽能提供优质的智能体验,却因两大基础短板难以冲击第一:一是产品以“电摩”为核心,显著限制了市场覆盖范围;二是经销商体系薄弱,全国门店仅数百家,市场渗透能力严重不足。
雅迪、爱玛为何止步第二梯队?
与小牛、极核在研发投入和渠道布局上的短板不同,雅迪、爱玛在这两项指标上均处于行业顶尖水平。
从研发投入看,2024年雅迪研发费用达11.47亿元,爱玛为6.59亿元,分别位列行业第一和第三;从渠道规模看,截至2025年6月,雅迪全国门店达4.2万家,爱玛为3.8万家,同样占据行业前两位。
即便表现如此突出,二者在智能车领域仍只能位列第二梯队,核心问题集中在两点:
1.市场定位局限:作为传统头部品牌,雅迪、爱玛采取“全品类覆盖”的策略以巩固市场规模优势,这种“求全不求专”的定位使其难以聚焦智能赛道的突破。
2.智能研发占比偏低:尽管整体研发投入高昂,但二者70%以上的资源都投向电池、电机、电控等传统部件,智能化研发占比不足30%,导致缺乏拿得出手的核心智能技术。
九号凭何登顶智能车榜首?
《2025年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九号稳居智能两轮电动车第一梯队,雅迪、爱玛处于第二梯队,小牛、绿源、台铃则位列第三梯队。
九号能成为智能车领域的领军者,根源在于其多维度的领先优势:
1.高端市场垄断:4000元以上是智能电动车的核心市场,九号在此区间的份额超过60%,尤其在5000元以上中高端市场更是占据70%份额。
2.智能研发聚焦:2024年九号研发费用达8.26亿元,虽不及雅迪,但70%以上的资源专门投向智能电动两轮车领域,形成从操作系统到核心算法的全栈自研能力。
3.渠道快速扩张:2025年初,九号全国门店已超7600家,依托“线上电商+线下体验店”的融合模式加速布局,2025年上半年销量增速达78.8%,预计年底门店数量将突破9500家,实现全国各级城市的全面覆盖。
综合实力均衡且已构建起智能生态壁垒,正是九号登顶智能车领域的关键所在。
对于上述关于小牛、极核错失榜首、雅迪爱玛止步第二梯队及九号登顶原因的分析,各位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交流探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