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这玩意儿一听就肾上腺素飙升。
说起摩托,哈雷的震天响、杜卡迪的红衣战甲、雅马哈的蓝精灵,哪个不是响当当的名号?
但八十年代,有那么一台本田,它没那么扎眼,却悄没声儿地超前部署了——CBX750F。
这事儿有点让人挠头,V型引擎正当红,本田愣是整了台直列四缸。
更绝的是,这货居然配了液压挺杆和滑动离合,要知道,当时不少豪车才用这玩意儿。
这感觉就像啥呢?
你在路边摊嗦粉,老板给你拿景德镇的青花碗盛着,有点“高射炮打蚊子”的意思。
那本田图个啥?
想弄明白这事儿,得把时钟拨回上世纪八十年代。
那时候,V型引擎就是摩托界的“顶流”,各家卯足了劲儿造V型机。
可本田的设计师们不这么想。
他们觉得,直列四缸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结构瓷实、成本亲民、维护省事儿。
关键是,怎么把它的潜能给榨出来。
于是乎,他们操刀给CBX750F来了个大翻新。
为了让车身更轻灵,他们把发电机从曲轴端挪到了汽缸后头。
为了提劲儿,他们搞了个DOHC 16气门设计,还上了当时稀罕的油压式液压摇臂。
这玩意儿的好处是,你再也不用惦记着调气门间隙了,省心巴拉的。
更骚的是,CBX750F竟然还装了滑动离合。
这技术原本是本田NR500赛车上的压箱底宝贝,能有效避免高速降档时后轮抱死。
这简直就是给摩托车安了个“定心丸”,安全系数蹭蹭往上涨。
可问题也来了,这些黑科技,真能让CBX750F在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吗?
从欧罗巴那旮旯的反馈来看,那是相当可以。
CBX750F靠着它那行云流水的操控和上手难度低的优点,俘获了一众欧洲车迷的心。
特别是那些喜欢在山道上撒欢儿的车友,对CBX750F更是赞不绝口。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日本老家,CBX750F却遭遇了水逆。这又是为啥呢?
一种可能的说法是,当时的霓虹国更吃全包围整流罩运动车那套。
而CBX750F虽说也有全包围版本,但整体格调更偏向运动巡航,不太对日本消费者的胃口。
另一个推测是,CBX750F身价不菲。
毕竟,它身上堆满了液压挺杆和滑动离合这些高档货,成本自然也水涨船高。
对于当时的日本老百姓来说,他们可能更愿意掏腰包买那些价格更接地气的车型。
这就引出了一个颇有意思的议题:技术革新,真的能保送市场成功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技术革新固然重要,但市场接纳度、价格策略、消费习惯等等,同样会左右产品的命运。
CBX750F的案例,像一个略带遗憾的段子。
它秀了本田在技术上的肌肉,也揭示了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它告诉我们,哪怕是再前沿的技术,如果不能跟市场需求同频共振,到头来也可能被尘封。
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聊起CBX750F,它已经摇身一变成了被低估的经典款。
它身上的液压挺杆和滑动离合,或许已经见怪不怪,但它所代表的那种敢于破局、勇于探索的精气神,依旧值得我们点赞和致敬。
它就像一位默默耕耘的绿叶型选手,为后来本田街车的发展,夯实了根基。
所以,下次你碰见一辆老款CBX750F时,不妨多瞅它几眼。
因为它不仅仅是一辆摩托车,更是一段关于技术、市场和梦想的往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