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8万买的新能源车,开了不到两年,车企跑路了,现在电池充不满电,4S店全关了,这车成了‘烂尾车’!”北京车主李女士看着停在小区角落的新能源车,满脸无奈。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洗牌加剧,近年来威马、爱驰、天际等多家车企陷入经营危机,百万车主被卷入“售后无门、残值暴跌”的困境。这些被行业淘汰的新能源车,正成为二手车市场的“烫手山芋”,也暴露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深层隐患。
售后断供:三电维修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价值在于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而车企一旦“暴雷”,首当其冲的就是三电售后的全面瘫痪。深圳二手车商张先生透露,他近期收了一辆2022款威马W6,车主因电池续航从520公里骤降至300公里想置换,却发现全国仅剩的3家威马授权维修点均已停业。“找第三方维修厂?一是没有原厂配件,二是三电系统有加密,第三方根本破解不了,只能换副厂电池,成本要5万多,比车残值还高。”
这种困境并非个例。据车质网数据,2025年上半年关于“新能源车企退市后售后缺失”的投诉量同比激增217%,其中电池维修、软件升级、故障码清除是三大高频问题。某新能源车企售后工程师私下表示,车企破产后,三电系统的技术文档和配件库存大多被抵押或销毁,即便第三方企业想接手售后,也面临“无米之炊”的尴尬。更严峻的是,部分车企采用定制化电池包,市场上没有通用替代件,车主只能眼睁睁看着车辆变成“废铁”。
残值跳水:一年折旧超60%的“资产缩水机”
新能源“烂尾车”在二手车市场的保值率堪称“断崖式下跌”。对比数据显示,正常运营车企的新能源车三年保值率约为45%-55%,而退市车企车型的三年保值率普遍低于20%。2023年停产的某品牌A0级电动车,新车指导价12万元,2025年二手车市场价仅2.3万元,两年折旧率达80.8%。
“这类车我们收车时都要‘三思’。”上海二手车市场资深评估师王师傅解释,“一是买家顾虑售后,二是电池衰减无法评估,三是部分车型无法过户——有些车企破产前未完成车辆合格证备案,导致车辆成了‘黑户’。”他近期遇到一位车主,2022年花25万购买的新能源SUV,如今想以5万出售都无人问津,“最后车主只能拆零件卖,电池卖了1.2万,电机卖了8000,剩下的车身当废铁处理,总共才收回2万多。”
维权迷局:法律空白下的“个体抗争”
面对“烂尾车”困境,车主们的维权之路充满荆棘。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律师表示,目前针对新能源车企退市后的售后责任,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车主通常只能依据购车合同起诉,但车企已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胜诉后也难以执行到财产。”
部分车主尝试“抱团维权”。2024年,全国超500名某退市车企车主联合向法院提起集体诉讼,要求车企赔偿车辆贬值损失和售后费用,最终仅获得“按车辆残值10%赔付”的调解结果。更无奈的是,一些车企在破产前通过“售后外包”转移责任,将维修业务交给第三方公司,一旦车企倒闭,第三方公司便以“合同终止”为由拒绝服务,车主陷入“车企不管、第三方不理”的两难境地。
破局之路: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防范”
为破解新能源“烂尾车”困局,行业已开始探索解决方案。2025年5月,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保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车企在停产退市前,必须制定“售后保障方案”,包括配件储备、技术转移、第三方合作等内容,未达标者不得退市。目前,蔚来、小鹏等头部车企已建立“电池银行”,为退市车型提供标准化电池更换服务。
对于消费者而言,购车时需擦亮眼睛。二手车行业人士建议,优先选择市场占有率高、经营稳定的车企车型;购买二手车时,务必查询车企经营状况和车辆售后保障情况,避免购买“濒危车企”产品。同时,可关注“新能源汽车售后保障保险”,部分保险公司已推出相关产品,保费约为车价的3%-5%,可覆盖未来5年的三电维修费用。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当“造车热”褪去,留下的“烂尾车”困局亟待解决。只有建立健全车企退市后的售后保障机制,才能让消费者放心购车、安心用车,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真正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正如一位二手车商所说:“新能源车的竞争,最终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责任——对车主的责任,才是最不该‘烂尾’的承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