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里,关于固态电池的利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央视新闻这阵子频繁报道固态电池的最新动向,国内科研团队终于克服了固固界面的问题,做出了100公斤电池能跑超过1000公里的成绩,还透露了到2027年实现量产并装车的计划。
从报道里得知,为了这个目标,我国不少科研团队都纷纷行动起来,希望能攻克固固界面接触难题,彻底打破固态电池在续航方面的瓶颈。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搞的“柔性变身术”可以说是挺牛的了。研究人员用聚合材料为电解质搭建了个“骨架”,让电池像经过升级的保鲜膜一样,抗拉扯又不易折。弯折次数达到了 2 万次,安全性大大增强。而且,在柔性骨架里加入的一些“化学的小零件”,有的能让锂离子跑得更快,有的还能帮住更多锂离子,直接把电池的储电能力提升了86%。
第二个成果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支科研团队共同研发的“特殊胶水”——碘离子。在电池运作的时候,碘离子会跟着电场跑到电极和电解质的接点上,然后主动吸引锂离子过去,这样一来,电池的能量密度得到了明显提高,也解决了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应用的最大难题。
第三个是来自清华大学的“氟力加固”技术。科研团队用含氟聚醚材料对电解质进行改造,氟的“抗高压能力”特别强,电极表面的“氟化物保护层”能有效阻挡高电压时的“击穿”风险。这一做法大大增强了固态电池的安全性能,真有可能实现零自燃的目标。
随着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固态电池的批量生产又更近了一步。目前业内普遍预测,预计到2027年会出现小规模的量产,而到2030年前后,更多的市售车型将会搭载这些电池。
有人说,固态电池一旦实现大规模生产,燃油车可能就会彻底被淘汰掉,但其实也有人会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固态电池的普及是不是会让目前的新能源汽车的保值率大幅下降,甚至被市场给边缘化了。
严格来说,燃油车和电动汽车之间并不完全算是死磕的对手,今年前七个月,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有明显的减少,不过它们还是售出了627万辆。到2025年,那些还打算买燃油车的消费者,基本上是不太相信新能源车,觉得燃油车才靠谱,要么是发动机的死忠粉,要么就是实际情况限制买纯电,比如经常长途驾驶,住在北方没有方便的充电条件之类的。固态电池普及以后,对这些人群的影响,影响力也只是有限的。
其实,针对目前市场上的新能源车,影响真是挺大的。全固态电池的优势在理论上可以说是革命性的,用固态电解质后,能量密度比现有的液态锂电池要高出不少,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续航突破1000公里,这对于解决里程焦虑来说算是个大大的利好。
在安全方面,这可是它最大的亮点。用固态电解质,根本不用担心传统液态电解质那种易燃易爆的问题了,基本上把电池热失控、起火爆炸啥的给彻底杜绝了。安全水平也因此迎来大幅提升。
比起目前的液态锂离子动力电池,固态电池绝对算得上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一旦固态电池普及,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车,几乎都要被淘汰,变成废铁了。
别着急,固态电池至少还得再等三年才能推向市场,起初价格肯定挺高。等到五年后实现大规模生产,价格就会降下来,到那时你的新能源车也能换新了。不过要是到2028年还在买液态锂离子电池的新能源汽车,那可是真的赶不上时代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