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这阵子可太热闹了,1000多家企业扎堆亮相,新车新技术看得人眼花缭乱。
不过要我说啊,最值得唠唠的不是那些炫酷的新车,而是藏在展台角落里的"中国芯"。
你瞅瞅,国产车规级存储芯片、智能驾驶芯片、车用微控制器这些展位,简直被车企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订单合作意向跟不要钱似的往桌上堆。
这场景放在三年前,怕是连最敢想的业内人都要直摇头。
那时候国产汽车芯片就跟"备胎"似的,车企们嘴上说着支持国产,真到下订单的时候,还是优先选英飞凌、恩智浦这些洋牌子。
可现在倒好,国产芯片成了车展上的"香饽饽",这转变来得比川剧变脸还快。
要说这里头的门道,还得从新能源车说起。现在造辆新能源车,芯片用量直接从燃油车时代的300-500颗暴涨到2000-3000颗,活脱脱从"自行车零件"升级成"飞机零件"。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咱们汽车芯片九成靠进口,英飞凌、瑞萨这些欧美企业把着超五成的市场份额,这哪是供应链啊,分明是被人掐着命门在造车。
前些年贸易战一打,车企老板们后背直冒冷汗。万一哪天人家卡脖子,咱们连车轱辘都转不起来。这不,最近这波国产替代潮,说白了就是被逼出来的"绝地求生"。就像家里突然断粮,再不自己开荒种地,全家老小都得饿肚子。
不过话说回来,造汽车芯片可不是种白菜那么简单。这玩意儿要求比手机芯片还苛刻,得经得住零下40度到150度的"冰火两重天",抗得住汽车颠簸震动,还得过车规级认证的"九九八十一难"。
说句大实话,现在让国产芯片厂商造手机芯片,他们可能玩得转,但造车规级芯片,真就跟让小学生解高考数学题似的——看着都明白,下笔全不会。
更要命的是,汽车芯片这市场压根不大。全球一年也就500多亿美元的盘子,分到每个细分领域连口汤都喝不饱。你让国产厂商砸几十亿搞研发,回头发现市场就这么大,国外巨头还虎视眈眈,这买卖怎么算都像在"用金锄头挖煤"。现在国内做汽车芯片的,十个里有八个在亏钱,剩下的两个也就挣个辛苦钱。
可这事儿再难也得干啊!就像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摔得鼻青脸肿也得继续蹬。你看比亚迪,早年咬牙搞IGBT芯片,被多少人笑话"不务正业",现在呢?自家的新能源车用得顺顺当当,还能往外供货。再比如地平线,智能驾驶芯片装车量都奔着400万去了,这成绩放在五年前,谁敢想?
说到底,国产替代这步棋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车企们虽然还在观望,但已经把国产芯片当"备胎"培养了。就像买保险,平时用不上,关键时刻能救命。等哪天国产芯片真把质量做上去了,成本还比进口的便宜,谁还非得吊死在洋品牌这棵树上?
不过咱们也得清醒,造芯片不是喊口号,得实打实砸时间、砸钱、砸人才。现在国产汽车芯片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娃娃,要追上人家跑了几十年的巨头,路还长着呢。但话说回来,当年两弹一星不也是从零开始?现在新能源车市场咱们已经打了个翻身仗,芯片这仗,咬咬牙,总能啃下来。
你看这车展上的热闹劲儿,国产芯片展台前挤满了人,有来谈合作的,有来取经的,还有来下"未来订单"的。这场景多像二十年前家电行业的国产替代潮啊!当时谁不是捏着把汗,现在看看,海尔、格力不都成世界名牌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只不过这次,主角换成了汽车芯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