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叫他流量小生了,你知道周翊然在赛道上有多狠吗?

上一秒,剧组的收音杆和补光灯刚刚撤下;下一秒,赛车的防滚架和轰鸣声就将他牢牢包裹。

从横店的片场到上海国际赛车场的维修区,周翊然的转场,只用了不到8个小时。当很多人还沉浸在他上一部戏杀青的路透照时,这位荧幕上的少年,已经换上一身防火赛车服,将自己扔进了那台22号赛车里,准备迎接一场长达8小时、足以榨干职业车手体能的耐力赛。

这听起来像什么?一个流量明星为了维持“运动人设”的作秀?还是又一场“玩票”性质的跨界体验?

上赛场5.451公里的赛道,用16个刁钻的弯角给出了最初的答案。2分05秒152,这是周翊然在排位赛里刷出的个人最快圈速。这个数字,对于那些只在模拟器上开过车的人来说可能毫无概念,但对于任何一个跑过赛道日、了解赛车运动残酷性的人而言,都清楚地知道,这背后绝不是靠几天的临阵磨枪就能换来的。它意味着无数次的练习,意味着对刹车点、入弯角度和油门控制的肌肉记忆,更意味着,这个年轻人是来真的。

别再叫他流量小生了,你知道周翊然在赛道上有多狠吗?-有驾
别再叫他流量小生了,你知道周翊然在赛道上有多狠吗?-有驾

他彻底撕碎了外界对于“明星车手”的刻板偏见。

耐力赛,这玩意儿跟我们平时看的F1冲刺赛完全是两个概念。它不光是拼速度,更是对人和机器的双重凌迟。8个小时,车手们需要轮番上阵,每一次交接棒都不能出错。而当你在驾驶舱内,持续承受着2到3个G的横向过载,头盔里全是汗水,全身肌肉都在对抗离心力时,专注力稍微下降一点,后果就是冲出赛道。

周翊然自己也说,赛车是他“释放压力的出口”。但这个出口的门票,是他用伤痛和汗水换来的。为了这份热爱,他到底有多“狠”?拍戏的间隙,别人可能在休息、在对词,他却在琢磨赛道走线;车队训练时,手部意外受伤,队医劝他休息,他却缠上绷带继续死磕。这种近乎偏执的劲头,真不是装出来的。

赛场从不眷顾任何人,意外说来就来。正赛中,他的22号赛车在一次出弯时失控,直接陷进了缓冲区里的沙石堆。那一刻,维修区里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对于很多车手来说,这种失误足以摧毁心态。但周翊然没有。在赛道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脱困后,他迅速调整好节奏,开着一台轮胎已经严重损耗的“瘸腿”赛车,一圈一圈地稳定推进,把赛车稳稳地交还给了队友。

别再叫他流量小生了,你知道周翊然在赛道上有多狠吗?-有驾

这种超越年龄的冷静和韧性,比一个漂亮的圈速更让人动容。

他早就不是那个因为拍戏才接触到赛车教练的“门外汉”了。从阿布扎比的6小时耐力赛,到挑战对车手要求更高的方程式赛车,周翊然的赛车履历,已经悄悄写下了厚厚一笔。他自己那句“热爱是从新奇到执着,要慢慢变强”,听起来云淡风轻,可每一个字背后,都是在油门、刹车和方向盘之间,用时间与专注力一点点磨出来的。

别再叫他流量小生了,你知道周翊然在赛道上有多狠吗?-有驾

所以,当“周翊然赛车服造型”冲上热搜时,评论区的画风显得格外和谐。粉丝的骄傲之外,更多的是路人发自内心的认可:“这才是跨界该有的样子,不是摆拍,是真刀真枪地干!”

夕阳的余晖透过驾驶舱的玻璃,洒在他满是疲惫却难掩笑意的脸上。8小时的鏖战结束,名次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少年用行动证明了,真正的热爱,足以跨越任何身份的界限。它不是贴在身上的标签,而是刻进骨子里的狠劲,是在一次次极限挑战中,找到那个更强大的自己。

这样的热血故事,远比任何剧本都来得更加生动,也更加激励人心。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