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冲刺A+H上市,华为光环加持下能否突围智能汽车红海?

赛力斯,这个从小康股份进化而来的“豪华新能源黑马”,眼下正瞄准港交所主板,开启“冲刺首家‘A+H’上市豪车企”的倒计时模式。10月27日,伴随着港股招股的敲钟声响起,这家站在华为“光环”下的品牌似乎在宣告:我们不只是“别人的成功故事”,而是想让自己的名字刻在行业历史上的。可这场“IPO大戏”,不仅是资金、募资规模的较量,更是一场如何在“科技与市场”之间找到支点的竞赛。

赛力斯冲刺A+H上市,华为光环加持下能否突围智能汽车红海?-有驾

如果单看成绩单,赛力斯的亮眼数据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今年营收同比增长305.04%,120多亿港元创业板募资,22位基石投资者争相涌入,这些都是华丽的资本故事。尤其是那句“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高达59.46亿元”,堪称“绝地反击”。从五年前的亏损,到如今的大红大紫,无疑要数华为的深度介入带来的暴风助力。问界品牌从M5到M9的一路扩张,靠着“华为智驾”背书收割市场,无声地在喊:带光环确实很炫。

可是,光环大到一定程度时,也难免一种“我与别人不同,但又不够特别”的局面。数据显示,问界品牌汽车已占赛力斯总收入的大约九成。“华为+赛力斯”的模式原本是一对成功的双人组,可随着华为不断扩容朋友圈,鸿蒙智行孵化的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对赛力斯来说,这曾经的独特优势,反倒正在让自己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沼里。如果今天你是独享“华为智驾”,明天其他“界字辈”俱乐部可能会来抢分蛋糕。那么问题来了:资本不能靠流量续命,真正的“大招”在哪里?

答案或许还是要回到研发上。赛力斯这次IPO有个值得关注的细节,那就是70%的募资都将投向研发领域,这算是掏出家底押重注了。什么“魔方技术平台升级”、“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技术提升”,包括2025年要出的新动力总成,这些技术词汇听起来很炫,但说到底,这其实是在给竞争找一个绕不开的护城河啊。研发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尤其是如今智能汽车踩油门的赛道越来越快,谁的技术先跑起来,谁就能立稳脚跟。不仅如此,赛力斯还有意在人工智能和芯片技术的全方位垂直布局上下功夫,这种“借AI争点位”的思路可能是维持差异化竞争的杀手锏。

当然,赛力斯的野心不止于国内市场。在新能源车出口爆发的背景下,它也不甘落后。这次募资中留出了对海外速度扩张的规划,不但要在中东、欧洲布局,甚至还想进驻澳洲、美洲市场。看似市场诱人,可出口这事并不是简单地搭个船就能拉车出去卖,还得搞定本地化制造、本地化运营。毕竟,海外市场的挑战不只是语言隔阂,更有多变的政策与文化差异。想做好国际化,并不只是一张大地图能玩转的,还得给本地消费者一个非你不可的理由。

值得一提的是,赛力斯还没忘记给自己多添几副翅膀,它与火山引擎签署合作协议,想把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成下一个关系链。这种跨领域操作或许能吸引部分新兴市场的目光,但也带来一个问题——业务越多,精力越分散,企业会不会对原有核心板块形成“压力传导”?

赛力斯正跨着脚步往前走,但同时也踩在一片玻璃碎片上。盈利数据当然好看,但销售90%依赖问界的单一模式,使得它的风口已暴露无遗;华为的合作关系还在,但谁也不敢保证这种绑定会不会成为前进路上的变数。面对越发激烈的技术竞争,赛力斯还有机会踏上更高的台阶,但前提是它能在技术力、市场开拓与品牌塑造上“三线飘红”。这一场冒险看似精彩,却隐藏无数挑战。

可问题也来了,我们这个车企国产英雄,为何总是要在别人光环底下找存在感?如果今天你离了华为,就没了底气,那你未来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开疆拓土?技术与市场都在倒逼车企变强,而你的筹码真够吗?能够“开门红”的时候,是不是更得好好想办法守住自己的独特优势?赛力斯这场上市,是机遇更是考验。到时候,我们再来一起掏出瓜子看看,“界字辈”究竟谁的招最耐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