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订突破16万台后,尚界H5终于来了。可能和大家预想的鸿蒙智行其他“四界”高价不同,尚界H5以15.98万元-19.98万元的售价区间,首次将鸿蒙智行的高端智能技术带入20万级市场,实现了智能汽车领域的“高端智能平权”。
在现场,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明确表示,主流市场的破局者来了,尚界H5毫无保留的推出技术平权,重新定义B级SUV新标准。此番表态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其实对于20万级的新能源SUV市场,长期以来存在一个矛盾点,就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有产品没价值,有品牌没品质,消费者也被沙发、彩电、冰箱等外在配置误解。
尚界H5的出现,除了将智能做到平权外,更是依托上汽集团全链条供应链、德美系融合的品控体系及70年底盘工程经验,尚界H5更以“大厂品质”打破市场对智能车型的品质顾虑。这场发布会不仅是鸿蒙智行与上汽等合作伙伴“美美与共”到“强强联合”的深度实践,更以技术下沉与品质升级的双重突破,为推动智慧出行体验向更广泛用户群体普及提供新范本。
尚界H5把鸿蒙智行带到20万级实现高端智能平权
作为鸿蒙智行尚界品牌首款车型,尚界H5定位中型SUV,不仅带来增程、纯电双动力选择——增程版综合续航达1360km,纯电长续航版CLTC续航655km,更将华为乾崑智驾®ADS 4辅助驾驶系统、鸿蒙座舱等旗舰级配置纳入标配,Max版车型配备1颗192线激光雷达,以及11个摄像头、3个4D毫米波雷达和12个超声波雷达共27个传感器,支持高速/城市领航辅助驾驶、智能泊车和全向防碰撞系统4.0等功能。
更重要的是,尚界H5凭借20万元级的售价区间精准击穿20万元门槛,标志着该阵营正式实现高端智能技术的全民化普及。这种“技术下沉”也印证了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不做便宜车,只做高价值车”的理念。
在上市现场,尚界汽车宣布,尚界H5小订销量正式突破16万台,这充分表明市场和用户对于H5的认可。而这背后离不开华为与上汽的跨界合作支撑。信息显示,上汽集团砸下60亿元专项资金、抽调5000名工程师组建专属团队,与华为技术人员联合打磨产品细节,小到座椅靠背角度的人机工程学优化,大到底盘域控制器与智驾系统的底层数据打通,实现了传统制造底蕴与科技实力的深度融合。
更重要的是,尚界H5小订能够达到如此规模,这是离不开背后上汽体系的赋能。在零部件体系方面,上汽拥有如从华域汽车到延锋的全链条供应链布局,其中华域汽车是全国最大的零部件企业,其为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大众、通用等全球主流车企提供核心零部件支持。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华域汽车均实现如车身结构件、汽车电子、底盘系统,以及三电系统等核心零部件覆盖。而且其新能源业务占比从2020年的25%跃升至2023年的45%,用3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派”到“新势力”的身份切换。
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
正是有了完备的工业链体系,贾健旭才敢于承诺,上汽工厂可以保证尚界H5做到“上市即交付、交付即上量”。可以说,这种协同效应形成的价值闭环,既区别于单纯的“性价比竞争”,又通过2万元ADS高阶功能包补贴等权益进一步降低智能出行门槛,构建起独特的市场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20万元级市场实现突破的同时,鸿蒙智行在高端领域的统治力持续强化,如问界M9以18个月稳居50万级销冠、每卖出10台高端新能源车便有7台是该车型的市场表现。可以说,鸿蒙智行实现了从15.98万到53.98万元的产品矩阵全覆盖,鸿蒙智行正通过“技术平权+高端标杆”的双线策略,重塑中国智能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
从此智能+汽车进入“大厂品质”时代
此前有用户提及鸿蒙智行,总是将其与“华为智能”深度绑定,毕竟鸿蒙座舱、高阶智驾是其核心记忆点,而“不做便宜车”的定位则让消费者对其价格门槛产生联想,暗中揣测背后是否暗藏更高的品控成本。如今这种认知随着尚界H5上市后将被彻底改写。
尚界H5作为上汽与华为联手打造的首款车型,自8月25日开启预售至9月23日上市,小订订单已突破16万台,其中搭载激光雷达与全场景智驾的Max版本占比超75%。短短一月间订单量从10万级跃升至16万级的爆发式增长,印证了市场对其“智能+品质”双重价值的充分认可,而这份信任的基石,正是上汽集团积淀多年的大厂品质体系。
所谓“大厂品质”,在上汽的全球化布局中可见一斑。旗下名爵(MG)品牌2025年上半年在欧洲市场以15.3万辆的销量,首次超越特斯拉10.99万辆成绩,成为欧洲最畅销的中国汽车品牌,其中MG ZS Hybrid+车型在英国SUV-B HEV细分市场以19.7%的份额登顶冠军。这一成绩并非偶然,即便面对欧盟21%的关税加征,仍实现稳健增长,其背后是产品对欧洲严苛法规与消费需求的精准适配。这种经受过全球市场检验的制造实力,正通过尚界H5传递给国内消费者。
更深层的品质支撑,源于上汽融合德系、美系标准的成熟品控体系。以上汽大众为例,其坚守“质量是生命”的理念,构建起涵盖近8000条国标、大众集团标准及DIN/ISO/VDA国际标准的验证网络,新能源车碰撞测试主动将速度从国标50km/h提升至80km/h,车门需通过10万次开闭试验,等效用户30年使用强度。而上汽通用则以1500MPa以上热成型超高强钢打造车身,奥特能平台电池历经320万小时测试,生产端实现100%全生命周期数据追溯。当这些体系能力与华为的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尚界H5不仅标配鸿蒙座舱与华为ADS 4智驾,更在车身焊接精度、电池安全冗余等“看不见的地方”延续大厂标准,让鸿蒙智行彻底摆脱“智能偏科生”的标签。
从15.98万元的起售价击穿20万级市场,到16万订单印证的品质信任,上汽与华为的合作形成了“智能技术+制造底蕴”的价值闭环。这种双大厂协同模式,既回应了消费者对“价格门槛背后品控价值”的猜想,更以具体数据与实例证明,即便是实现了高端智能平权,但终究要靠扎实的品质体系来托底。
“美美与共”变成“强强联合”
在尚界H5的发布会上,贾健旭抛出一句话:“GL8的舒适、桑塔纳的素质、华为的智能、余承东的要求。”听起来像是一台车的功能清单,其实说的是一次合作的底层逻辑。这句话能成立,前提是双方都拿出了自己最具确定性的能力。
上汽的确定性,正是余承东口中的体系力。过去四十年,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市场化,上汽是主导者之一。长三角的产业集群、全国主流车企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几乎都与上汽脱不开关系。从德系技术引入到中国产业标准的建立,从合资经验到本土整合能力,上汽代表的是一整套中国制造的组织方式和交付能力。贾健旭过去说过“我们是带着嫁妆来的”,这是来自四十年的产业积淀。
华为的优势则在于智能创新能力,从鸿蒙座舱到ADS系统,华为擅长构建用户感知层面的技术优势。但这种优势过往常集中在高价位区间,难以下沉到15—20万元的主流市场。这次合作,上汽提供制造、品控和交付的底座,才让华为的技术真正进入规模化的消费场景。
需要强调的是,华为与上汽的合作并没有重复其他“四界”的路径。直白的讲,尚界不是被孵化出来的“生态链产品”,而是在体系级对等基础上共同打造的新品牌。它不是一方主导,一方执行,而是双方同步迭代、资源互解的结果。在这样的模式下,汽车不再是单一技术或品牌价值的传声筒,而是一种融合能力的结晶。
放在产业竞争的语境中看,这其实是比较优势理论在融合型产品中的一种重构。传统比较优势强调分工协作,而在智能汽车时代,分工早已不足以形成竞争壁垒。真正的比较优势,来自于各自能力的体系级打通——智能+制造,品牌+交付,软硬协同、研产销一体。在这个新逻辑下,强强联合不是情绪表达,而是商业效率的再定义。
上汽与华为的合作模式为这个阶段的行业提供了一个新参考,只有智能被制造落地,制造的价值被智能感知,才是体系化的进步。这才是“尚界”真正想做的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