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刚过半,汽车圈就被四起续航测试造假事件搅得沸沸扬扬。多位百万粉丝汽车博主被曝“测试数据注水”,从纯电车到混动车,从热门品牌到新势力,涉事车型涵盖多个细分市场。更讽刺的是,这些博主此前常以“客观评测”“真实体验”立人设,如今却因“续航虚标”集体翻车,不仅让消费者对测评信任度大打折扣,更让车企陷入“产品力存疑”的舆论漩涡。
事件一:某头部博主“高温续航测试”翻车,涉事车型A纯电轿车
七月初,拥有300万粉丝的汽车博主“XX说车”发布了一期“40℃高温下纯电车续航实测”视频,宣称某新势力品牌A车型在极端高温下仍能跑出580公里续航,比官方标定的520公里还高。视频中,博主特意展示了测试当天的气温、空调设置、驾驶模式等细节,强调“全程真实无剪辑”,引发大量网友点赞转发。
然而,有眼尖的网友发现端倪:测试路线图显示,车辆在高速路段多次“绕圈行驶”,疑似通过低速匀速驾驶刻意降低能耗;更有前车企工程师指出,该车型在高温下电池活性下降,实际续航应比官方数据低10%-15%,不可能“反向超标”。面对质疑,博主先是删除评论,后发布声明称“测试存在误差”,但拒绝公开原始数据。涉事车企则紧急回应:“测试条件与官方标准不一致,结果仅供参考”,却未解释“误差”来源,事件持续发酵。
事件二:混动车“满电满油续航”造假,涉事车型B插混SUV
另一位粉丝量超200万的博主“XX评测”的翻车更离谱。其发布的“B车型满电满油续航破1400公里”视频中,车辆从北京开到郑州,表显续航始终稳定,最终达成“逆天”成绩。但网友扒出测试细节:车辆出发前在服务区“偷偷充电”半小时(监控显示充电桩启动记录);高速路段多次关闭空调以降低能耗;更关键的是,测试时油箱并未完全加满(加油站监控显示加油量比官方油箱容量少10升)。
事件曝光后,该博主被网友戏称为“续航魔术师”,其过往评测也被翻出“黑历史”:此前测试某车型冬季续航时,曾通过“关闭所有电子设备”等极端方式美化数据。涉事车企B的回应则耐人寻味:“我们尊重第三方评测,但建议消费者以官方数据为准”,未对博主行为表态,引发“是否默许造假”的猜测。
事件三:城市通勤续航“注水”,涉事车型C纯电MPV
相比前两起“技术性造假”,博主“XX车评”的翻车更显“粗暴”。其测试C车型城市通勤续航时,宣称“实测420公里,比官方400公里更优”,但网友发现测试视频存在明显剪辑:车辆实际行驶路线中,有超过30%是下坡路段(利用重力省电);测试期间多次停车熄火(表显续航不减少);更关键的是,车辆胎压被刻意调高至3.0bar(远超官方推荐的2.5bar),进一步降低滚动阻力。
面对实锤,该博主先是辩解“测试是为了展示最佳工况”,后被网友回怼:“最佳工况等于造假?消费者买车是跑下坡还是天天调胎压?”涉事车企C的回应则引发争议:“测试环境与用户实际使用有差异,建议以真实驾驶习惯为准”,被解读为“甩锅给消费者”,评论区瞬间被“虚假宣传”的留言刷屏。
事件四:高速续航“低速蒙混”,涉事车型D纯电轿跑
最后一起事件涉及博主“XX实验室”和某豪华品牌D车型。其发布的“高速续航实测”视频中,车辆以100km/h时速行驶,最终跑出480公里续航,接近官方标定的500公里。但网友通过视频中的路标、时间戳计算发现:车辆实际平均时速仅85km/h(包含多次停车、低速蠕行),与宣称的“100km/h高速测试”严重不符。
更讽刺的是,该博主曾在往期视频中批评其他车型“高速续航虚标”,如今自己却“打脸”。其解释“高速拥堵导致平均时速下降”的说法被网友反驳:“测试当天该路段并未拥堵,监控录像可查。”涉事车企D则选择“冷处理”,仅表示“将加强第三方评测合作管理”,未对具体事件回应,反而被质疑“心虚”。
造假背后:流量压力、车企充值与测评生态乱象
四起事件虽细节不同,但造假逻辑相似:博主为吸引流量、获取车企合作,通过“剪辑视频”“操控测试条件”“选择性展示数据”等手段美化续航,甚至不惜违背评测基本原则。一位前汽车博主透露:“现在行业太卷了,不测出‘逆天续航’根本没人看。车企也默许这种操作——数据越好看,合作机会越多,报价也越高。”
车企的“纵容”同样难辞其咎。部分车企为推广新车,会主动向博主“暗示”期望数据,甚至提供“测试脚本”;即便发现数据造假,也往往选择“低调处理”,避免影响销量。某车企公关负责人坦言:“现在消费者只看续航,数据差一点就没人买。我们宁愿被骂‘虚假宣传’,也不想被说‘续航拉胯’。”
消费者信任崩塌:谁还敢信“第三方评测”?
造假事件最直接的后果,是消费者对汽车评测的信任度降至冰点。多位网友表示:“以前看评测是为了避坑,现在看评测反而更纠结——谁知道哪些是真话,哪些是广告?”“买车只能自己试,博主的话一句都不敢信。”甚至有消费者因相信虚假续航数据,购车后发现实际续航缩水30%以上,引发维权纠纷。
更深远的影响是,测评行业的公信力受损。过去,第三方评测被视为消费者与车企之间的“平衡器”,如今却因造假沦为“营销工具”。有行业分析师指出:“如果测评失去客观性,消费者将被迫依赖车企官方数据,而车企为竞争必然夸大宣传,最终形成‘数据泡沫’,伤害整个行业。”
监管出手:平台、车企、博主谁也跑不了
面对乱象,监管部门已开始行动。七月中旬,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汽车评测类内容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评测博主需公示测试条件、原始数据、合作车企信息;平台需建立“虚假评测”举报机制,对违规账号限流、封禁;车企不得干预评测结果,不得以“合作费”换取“正面评价”。
部分平台也加强自查。某短视频平台表示,已下架四起事件相关视频,并对涉事博主账号进行“降权处理”(减少推荐流量);同时上线“评测内容标签”,要求博主明确标注“合作测评”或“独立测评”,避免消费者混淆。
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在测评生态修复前,消费者需学会“自保”。一位资深车评人建议:“看评测时,重点关注‘负面细节’——比如博主是否提到续航受温度、速度、驾驶习惯影响?是否对比过同级别车型数据?如果只说优点不说缺点,大概率是广告。”此外,购车前务必亲自试驾,结合官方数据和真实用户反馈综合判断,避免被“逆天续航”忽悠。
汽车博主带货翻车的背后,是流量至上的行业生态和监管缺失的双重困境。四起事件虽是个案,却暴露了整个测评链条的脆弱性。当“客观评测”变成“数据游戏”,受伤的不仅是消费者,更是行业的未来。要想重建信任,博主需守住底线,车企需尊重事实,平台需强化监管——唯有如此,评测才能真正成为消费者购车的“指南针”,而非“陷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