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智能汽车行业最新一季来拍一部纪录片,我想开场镜头应当聚焦在南中国某个闷热的会议室。长桌两侧坐着一群穿着考究、神色各异的男女,投影幕布上PPT高速切换,冷气里飘散着新印刷文件的味道。没人说笑,只有笔记本电脑间歇“咔哒咔哒”的敲击声。某刻,广汽的新logo和华为的乾崑方案一前一后浮现于屏幕,那一刻的沉默里,仿佛压着一整组数据表和N个旧时代的隐秘伤疤。
就这么,“启境”诞生于一方焦虑和一方野心之间,像是破旧电闸拉下后的劈啪火花——令人迷惑,但也颇具爆破力。所谓强强联手,更多像一支本地医院的外科医生和临时支援的国际专家,刚刚分派到一间失血过多的手术室:谁都不敢保证结果,但都想赌这次自己会是最后掌刀的那个人。
广汽集团和华为乾崑的再牵手,如果只是看新闻官宣,该有的场面话都一应俱全——双强合作、战略远景、智能高端、极致体验。冷静来看,证据链并不像PPT画得那么顺滑。实际上,这段“二进宫”,多少带着点被时间和现实压弯的脊梁。三年前广汽和华为的第一次合作搁浅后,广汽自己啃下15亿元去造华望,企图在智能电动车上一把翻身。结果呢?销量下滑、利润由盈转亏头也不回地跑到新的低谷。
再看数字:今年1-8月广汽累计销量跌12.32%,净利润直接刹车,毛利率转为负值。广汽昔日的合资铁三角,只剩丰田还能勉强稳定阵脚,其余表现堪忧。曾经被引以为荣的“绩优生”身份,转眼成了售楼部门口老员工的回忆录——那些年我们怎样被定义为“先进生产力”的。反观,上汽已经缓过神,北汽则靠着极狐和“享界”之类高端合作项目刚透一口气。广汽,此刻需要一个破釜沉舟的舞台,这就是启境的使命。
至于华为,表面写着“我们不造车”,事实却是天天都在车圈玩出花来。调侃一句,不造车的华为,把车企都逼成了自己半个分公司。鸿蒙智行“五界”加起来已经要冲百万辆关口,余承东对外的气场逼人到连自家主机厂都希望他“分身术”一下。问界M9、问界M8、享界S9T,带货能力、定价权、品牌势能……正是这个行业最稀缺的DNA。华为没多余资源再塞进“第六界”,才让广汽不得不转去与“引望智能”探路。
再顺着细节捋一下:引望脱胎自华为车BU,是个Tier 1智能方案输出商,数千技术员工,年营收超两百亿,但跟鸿蒙智行的“亲儿子”地位不同。用职场鄙视链打个比方:鸿蒙智行是家里最得宠的大哥,吃饭必须头排,有专用领带专用毛巾;引望虽然姓氏一样,实际上干的是“技术外包”——能出主意、能强身健体,但走出去没余承东那张金字招牌撑场子。业内都知道,“流量明星”这口饭,真不是做几套技术方案就能抢得到的。
试问,创业板上的R&D神话,到了卖车界还要灵验几成?“引望”能赋能广汽多少,大家嘴上都很期待,心里其实都捏着一把汗。“我们能不能再有一个余承东?”这问题问出来,连自己都觉得像刑侦里最没头绪的那个晨会:“现在案发现场人全走了,把余承东摇个人影出来试试。”
当然,冷静剖开看,“流量”和“体系化能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肌肉。余承东一拍桌子要改款M7,互联网讨论能炸锅,实际落地也是多条供应链、快反团队、人盯SKU的接力赛。而“引望”能帮广汽补多少短板,技术很重要,真正挑大梁的还是品牌与市场合力。当前市场,“30万+高端自主品牌”就像中国刑侦课堂上教案里那种极度复杂的案情——证据线错综、耐力赛漫长、最后还不一定赢。
还有些现实的冷幽默:半年前“享界”出来前,北汽还苦苦挣扎在销量表底层,一合作,立刻官宣“战略共同体”,放言三年要砸两百亿。车圈混成这样,倒有点像刑警队里的新装备采购:谁能用、谁是真懂行、上头想要什么、群众又会不会买账?答案多数得靠下一个案件,下一个车型慢慢验证。
说到底,“广汽——华为再续前缘,能否破旧开新?”本质像一个多线索未解案件。双方都有“动机”:广汽急需新故事和新业绩续命,华为要推技术标准,扩大行业势能。技术、品牌、流量,不管怎么分配,目前还缺一个能够对标“余承东”式催化剂,去把高墙下的血肉与骨头真正融合起来。
至于“华为缺另一位余承东”这个梗,外人看热闹,自嘲起来更痛快:我们不是不相信团队作战,只是有时候,一个行业需要一个“带流量的主角”,像刑侦小组必须有人喊一声“都别动,听我说!”——不是所有技术方案都长得像金牌故事,少了人气担当,再专业的案卷也有可能默默尘封。
那么,“启境”工程现在算是拉闸通电了,能否起死回生,走出来一位有余承东影响力的新角色?这场“合作二进宫”究竟是行业自救,还是又一场高配版的临时抱佛脚?我的判断,冷静不悲观,但真要结论,还得等尸体温度冷却、所有证据归档、彻夜苦查清楚,才敢下笔。而在结果出来前,旁观者或许只能保持职业怀疑——你觉得,真正决定智能新能源汽车行业下一幕剧本的,是底层的技术,是高调的流量,还是幕后被无数人反复验证的人性和选择?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