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办公室灯还亮着,玻璃幕墙外是一片高架公路的尾灯。会议桌上的星巴克咖啡杯倒影斑驳,四五个人围着电脑低声交谈。工位那头,那个总是笑眯眯的老王拿着离职证明走了出来,身后是他那盆叶子泛黄的发财树。这一夜,奔驰又多了几个离开的人。如果你是老王,会不会心想,也许再多坚持半年就能不走,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坚持的理由了?
奔驰裁员这事,早已经不是谣言。自2024年开年开始,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豪车品牌,动作连番。不同国家、不同部门,都有冗余岗位被无声抹去,不少人赶在春天的尾巴上收拾好心情“告别过去”。并不是因为奔驰慷慨才有人觉得意外,N+9起步的补偿方案,甚至还有N+11,对很多在底层摸爬滚打的人来说,这似乎算是“体面离场”。
但体面还在表面,整个行业的水深火热,早已渗进每个人的神经。裁员、降本、收缩、优化、砍预算,能省一分是一分,这不是奔驰一家企业的“精细管理”,更像是海面上的冰山,大块大块的裂解只是未来的先声。
要推断奔驰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其实不用太多阴谋论,直接把账盘在桌面上就行。2024年,奔驰全球的营收和利润都降了,特别是中国市场。全球销量下滑,集团的毛利率和净利润一个比一个空洞,数字不会撒谎。说一句“地基松动”并不过分。中国市场曾经是奔驰的最大金库,轰轰烈烈的降价潮把品牌架子也一起打碎,一些原本精雕细琢的行政轿车,如今成了朋友圈氛围组,“腰斩价”不再稀奇。
奔驰的4S店也迎来寒冬,经销商关门,渠道收缩,无人庆祝的“关灯潮”。对很多老板来说,手里的奔驰授权成为“甜蜜的负担”,苦涩的咖啡掺杂着旧日荣光——现实就是这么直白。
这些背后的原因,只靠一句“消费降级”解释不够用。事实是,整个豪华车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BBA三强(奔驰、宝马、奥迪)的市场份额,从当年的九成多锐减到现在的三成出头。眼前的牌局早已洗过,不光是奔驰失落,宝马和奥迪也在节节败退。就连被神话的保时捷,如今销量也是“关灯收兵”。
新能源车成了搅局者。理想、问界、蔚来,这些“新贵”抢走的不是一两个小蛋糕,而是高端市场的护城河。到了2024年,30万以上国产新能源市场份额接近半壁江山。甚至“超豪华”领域都开始有中国新能源的影子,超出早年任何人口口相传的“天方夜谭”。
奔驰们的电动化转型卡了壳。高不成、低不就的“油改电”项目被戏称为“杂牌混搭车”,在中国市场失去高光。服务上也跟不上本土玩家的卷——什么终身质保、免费换电,奔驰还想着卖“高级感”,人家已经在“体验感”上疯狂加码了。
这个行业的残酷有时像法医学现场。你看见的,只是止血带缠住的伤口,没看到流失的血液早已对系统造成了永久性缺氧。奔驰们想要用“精简”来拖时间,好像手术还能保守治疗,总觉得“阵痛期”一过就能恢复如初,却忘了外部环境已经彻底换道,内科用药治不了突如其来的外伤,如果问老王,他大概率只会摊摊手:“生死有命,能补偿就不错了。”
也有人讽刺,“奔驰的优越感和减震系统是一起消失的吗?”同事走马灯一样,老炮们心知肚明,其实更怕的是企业内部不敢明说的“明年”——到底还有没有明年。这年头不是怕被裁员,而是被留下的人,谁才是真正的“牺牲者”?如果车企还一边眺望昔日的品牌光环,一边幻想消费者会原谅他们的滞后反应,那真的是在做一场没有结局的旧梦。
变革,是不得不喝的苦药。新玩家端着五颜六色的“甜饮料”抢人喝,奔驰们只能在药渣子里再加点糖。中国车企的大胆——比如比亚迪直接停产燃油车——像极了某种豪赌。奇瑞、吉利们出海卖车,展台上反手就是“中国智造”的大标签,豪华车的定义被重新翻译了一遍。智能驾驶、无图智驾,这些技术热词如今已不是豪言壮语,而是赤裸裸的生意砝码。
我们总希望企业能自我变革,现实却常常让人诟病“太慢太佛”,大企业惯性太大,烧钱的速度拼不过烧脑的对手。曹德旺说得好,“贤者预变而变,智者遇变则变,愚者见变不变”,奔驰们明明有钱有技术,却常常分不清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类。
奔驰的“豪华宗师”光环,或许能迷惑一代人,却挡不住消费者脚步。好日子结束,谁都知道砧板下的猪吓得要命,只是没人知道,下一刀什么时候落下,刀法是不是还准。
这一轮轮裁员、降价、关店,只是故事的一个片段。明天怎样,没有人能拍胸脯保证。奔驰能不能凤凰涅槃,各位行业看客、普通消费者、甚至奔驰自己,大概也只能等着看。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王座。
也许到了今天,每个人都该问问自己:如果豪华被重新定义,你会选哪一辆车?如果明天公司也“优化”到你头上,你能不能像老王一样,嘴角带笑,体面离场?
至于奔驰会不会等来属于自己的“下一条路”?没人给得出答案。光环快褪色了,只剩底盘还算扎实。但这一回,方向盘还得自己握紧。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