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集体过保,修车门槛高,价格和选择成难题

新能源汽车成了中国街头的新常态,电动车满地跑,燃油车反倒像穿错了时代。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在政策庇佑下享受了令燃油车齿冷的“8年/12万公里”超长质保。然而2024年一过,首批大规模受益车型就纷纷“过保”。于是,电车真正的“资本主义市场”来了,这回拼的不再是补贴,而是车主兜里的真金白银。

电车集体过保,修车门槛高,价格和选择成难题-有驾

相信数字:到2025年,新能源车维保市场体量直奔3000亿元,光是三电维修就能拆分出450亿的大蛋糕。谁能啃下?修车的四大门派已经挽好袖子,连保险公司都变身“汽修侠”,对着三电系统摩拳擦掌。只是这好生意并不意味着是谁都能吃饱,反而是有肉在锅里,筷子刁难人。

大背景先摆明。新能源销量爆发不过三年:2017年还只是年卖55万,2024已飙到1074万辆。算一算,即便按8年最宽容保修线算,今年至少有50万辆电车脱保。明年起,每年新添“过保户”超过100万台。不止多,还快。问题也呼之欲出——40万家燃油车修理铺肩挑传统维修,可新能源专门门店刚两、三万家。具备核心“三电”维修能力的,F6研究院统计一万家里也才200家,2%,犹如一盘豆花里偶然落进去两颗花生米。

所以,供需失衡下价格疯长,最要命的是电池环节。早期电车买得痛快,没想到电池占全车成本4-5成,部分品牌甚至高达七成。0-10万级别的纯电车,电池包单价竟然能顶得上一台车残值。理论上鼓励换电池,现实则劝人换车。关键不是动不动的技术高大上,而是更换贵得让人怀疑人生。想维修行不行?理论可以,但必须有同型号配件和实验室级别的无尘环境。否则,只要湿度超标,电池里铜箔说腐蚀就腐蚀,电芯说短路就短路。

电车集体过保,修车门槛高,价格和选择成难题-有驾

这让三电维修俨然变成“核心科技保密区”,人人想进,但不是人人有钥匙。现在俨然形成四大势力割据局面:主机厂、动力电池厂、独立第三方、和保险公司,各怀心思,各抄家伙。

主机厂像地主守地盘,把维修权捏得死死的。比亚迪全国织网闭环,理想、特斯拉更是派发自家长保单,坐地要价。哪怕你只需一只电芯,官方也得让你整包换,钱掏足了再说。电池厂见主机厂拿着钥匙,不甘寂寞也下场了。宁德时代搞直营服务网,抬出12家返修中心做样板。一切都是潜力巨大,可惜翻新标准混乱,新旧配件性能割裂,扩张总像开高速撞上限速带。

第三方门店夹缝求生:有的加盟做江湖买卖,有的巧用软件搞诊断,有的蹭4S店专治疑难杂症。想吃蛋糕,却时不时栽进法律雷区。2024年上海嘉定“解锁案”,两个电池维修师傅竟然被判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这让独立修理厂连螃蟹都不敢乱吃,技术壁垒和司法风险齐飞。

保险公司原本看热闹,谁能想到赔付率干到107%,收100赔107,亏到裤衩都不剩。无奈亲自下场,连锁维修中心、钣喷理赔一条龙全程自营,拼了命要控制成本,才不被新能源赔光老本。天猫、途虎、京东的养车版图早已上马电车业务,但真正敢涉足三电,还得两看。

一边是用户渴望“修车自由”。不能老被主机厂薅羊毛,点个小灯泡都要收大价钱。自己能选第三方,坐等4S店降价又提升服务,才是真正市场化。可惜车企死守技术口岸不仅为牟利,更多是为了风险。燃油车机械通用,老司机随手一拧就行。新能源却是道道信息锁,每款三电方案都设防。没有数据,别想开盖,没有授权,哪敢动刀。安全逻辑和质保责任环环紧扣,一旦放开,出了事故都说“不是我的锅”,责任永远扯不清。

电车集体过保,修车门槛高,价格和选择成难题-有驾

所以政策来了。2024年监管部门多箭齐发,警告行业不得滥用技术壁垒“割韭菜”。反垄断利剑高悬,呼吁电池标准开放、设施共享,配件流通。律师、业内协会一再呼吁,别总拿“安全”当遮羞布,该放的权还是要放。

然而,新能源售后要真迎来“泼天的富贵”,还早着。市场没建体系,路上的电车用户只觉得当试验小白鼠,大派系争权抢利盯着初升红利月亮。未来到底谁主修理江山?目前看,还得等政策真刀实枪落地,市场、技术双重激励,把消费者从“两头挤”局面里救出来。“过保电车能撑起千亿市场,电车维修是一门好生意”这道题,恐怕还得几千万车主一同来解。

电车集体过保,修车门槛高,价格和选择成难题-有驾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