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为了一辆新车多掏1万元吗?更疯狂的是,这辆"新车"已经被人开过!近日近百台里程不足百公里的小米YU7涌向二手车市场,最高加价2万元仍一车难求。当科技狂热遭遇饥饿营销,这场非理性消费的狂欢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商业密码?
疯狂的二手车:比新车更贵的怪象
打开任意二手交易平台,你会看到令人咋舌的一幕:小米YU7准新车标价普遍比官方指导价高出1-2万元,最高甚至达到39万元。更荒诞的是,这些"二手车"的行驶里程大多不足100公里,有些甚至连保护膜都没撕。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车辆主要来自两类渠道:专业车商的"闪电抢单"和首批车主的"闪电转手"。有车商直言:"发布会当天我们就组建了20人的抢单团队,现在每台车净赚1.5万元。"这种层层加价的模式,让原本就供不应求的小米YU7价格水涨船高。
饥饿营销的双刃剑
小米YU7创下了惊人的销售纪录:3分钟大定20万台,18小时锁单24万台。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达33-56周的交付周期。这种"先收钱后造车"的模式,本质上就是典型的饥饿营销策略。
饥饿营销确实能制造市场热度,但当需求被人为压制时,必然催生灰色产业链。闲鱼上涌现的大量"转让订单"就是明证,有黄牛甚至承诺"加价1万,当月提车"。这种现象不仅伤害了普通消费者的权益,更在透支品牌信誉。
谁在为非理性买单?
在采访中,一位加价1.8万元购车的消费者坦言:"等太久受不了,就当花钱买时间。"这句话道出了狂热消费者的普遍心态——在科技崇拜与从众心理的双重作用下,理性消费观正在被消解。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非理性消费正在形成恶性循环:黄牛囤货→市场缺货→消费者恐慌→价格飙升→更多人加入抢购。某二手车商透露:"现在收车就像抢茅台,手慢无。"
回归理性的消费观
当一辆汽车需要像限量球鞋那样抢购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科技产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饥饿营销可以制造短期热度,但长远来看,只有真实的产能和产品力才是王道。
小米汽车需要尽快提升交付能力,监管部门也该出手整治市场乱象。而对消费者来说,不妨多问自己一句:为了一时的面子或新鲜感,付出超额代价值得吗?
科技本该让生活更美好,而非制造焦虑。在这场狂欢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或许才是真正的"科技发烧友"该有的态度。毕竟,再炫酷的科技产品,也敌不过时间的考验——今天的"抢手货",很可能就是明天的"过气网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