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一纸致歉声明,把小米汽车推上了热搜榜首。
事情起因于小米SU7 Ultra最新推送的1.7.0车机版本,其中新增的“排位模式全速考核”规定,要求车主必须在指定赛道达到官方圈速标准,才能解锁1548匹马力的全部性能。这就像买了台游戏本却要通关才能开启高性能模式,难怪车主们集体炸锅。
有部分车主表示反对,“本来购买小米SU7 Ultra就是冲着高马力去的,现在性能被限制,驾驶体验大打折扣。”不过,也有部分车主认为,安全是最重要的,为了安全做出调整很有必要。
在舆论的压力下,小米连夜撤回更新并道歉,小米汽车表示,收到大家的反馈后,公司高度重视,已暂停了这次推送。对于已升级的少量用户,会在下个版本更新中解决。这波操作堪称行业罕见的朝令夕改。
小米汽车的这场马力解锁闹剧,折射出智能电动车行业正在经历的成长阵痛。小米SU7 Ultra作为品牌旗舰,最大马力本就是其核心卖点。如今要求车主“考证”才能使用完整性能,相当于健身房卖你年卡却锁住杠铃片——消费者自然觉得被套路。有车主吐槽:“我花大价钱买的就是这1548匹,现在告诉我得先证明自己配得上?”
仔细琢磨这次更新,小米的本意或许是好的。限制未经认证的用户使用极限性能,确实能降低马路飙车的风险。但问题出在执行方式上——没有事先沟通,直接通过OTA(远程升级)就给车主上锁,这种爹味十足的操作,触碰了消费者敏感的神经。毕竟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从没听说过买保时捷还要先考赛道证的。智能时代车企与用户的关系,显然需要重新定义。
这场风波还暴露出电动车性能过剩的行业怪象。当小米SU7 Ultra的1548匹马力成为营销亮点时,很少有人认真思考:在限速120km/h的中国高速上,这样的性能有多少实用价值?就像给自行车装上火箭发动机,除了满足虚荣心,更多是徒增风险。小米试图用考试来筛选合格用户,思路虽好却选错了时机——应该在卖车前设置门槛,而非交车后突然加码。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公众号
另外,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前舱盖的改配争议,则是另一个值得玩味的插曲。
小米最初宣传时强调其减重1.3kg的性能优势,现在又改口称主要功能是“辅助散热”。这种技术说辞的前后不一,让消费者怀疑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虽然小米用2万积分补偿已购车主,但信任一旦破裂,就不是简单积分能弥补的了。
从更宏观视角看,小米的“马力危机”其实是整个电动车行业的缩影。当各家车企在百公里加速、最高马力等参数上疯狂内卷时,安全与责任却被抛在脑后。特斯拉的“狂暴模式”、蔚来的“赛道+”,都在暗示消费者可以随时体验极致性能,却很少提醒潜在风险。小米这次试图踩刹车,却因为方法粗暴反而翻了车。
智能汽车时代,OTA本应是提升体验的利器,但越来越多车企把它变成了“远程管控”的工具。今天可以限制你的马力,明天是不是能锁你的续航?这种对用户权益的隐性侵蚀,正是消费者最担忧的。就像网友调侃的:“我全款买的车,难道还要按月解锁功能?”
不过,小米的快速道歉,至少展现了一家年轻车企的应变能力。但更深层的启示在于:当汽车从机械产品变为智能终端,车企与用户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义。性能参数可以成为卖点,但绝不能沦为噱头;安全限制有必要,但必须建立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毕竟,没人喜欢被当作需要家长监护的熊孩子。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公众号
这场闹剧或许会让车企们重新思考:在追求性能参数的竞赛中,是否该为安全与责任留出更多空间?当消费者为1548匹这样的数字买单时,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偶尔的赛道狂欢,还是日常的安全可靠?答案可能决定电动车行业下一阶段的竞争方向。
看着小米连夜撤回的更新通知,不禁想起智能手机早期的“跑分大战”。当年各家也在处理器频率上疯狂较劲,直到消费者意识到:流畅体验比纸面参数更重要。汽车行业或许正在经历类似的认知升级——当新鲜感褪去,安全、可靠、透明这些朴素的价值观,终将成为真正的竞争力。
毕竟,没人愿意自己的爱车某天突然被远程阉割,就像没人喜欢买来的手机突然降频。在这个意义上,小米的车主们这次集体维权,其实是为所有智能汽车用户争了一口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