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面对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选择与外商组建跨国战略联盟的国际化战略作为提升自身实力的发展路径。
北汽集团作为中国五大汽车集团之一,是国内第一家与外商成立合资企业的车企,开启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对外合作之路。
北汽集团与梅赛德斯奔驰集团的战略合作长达20年之久,该跨国战略联盟是中国汽车行业跨国战略联盟的经典案例,对中国其他汽车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北汽与梅赛德斯奔驰跨国战略联盟案例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国内外企业也进行了交流与合作。汽车行业是中国企业跨国战略联盟的重点领域,可以说,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也是与外商组建跨国战略联盟的合作史。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化进程加速,汽车行业也参与到全球生产价值链中。国内汽车企业与国外企业组建跨国战略联盟的数量明显增加,联盟的形式和内容也逐步呈现多元化特点。
中国头部汽车集团如上汽、一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和北汽等车企纷纷选择与国外汽车公司合作,通过合资等跨国战略联盟的方式占据着各类细分汽车市场。
北汽集团跨国战略联盟动因:北汽与梅赛德斯奔驰组建跨国战略联盟,能够获取奔驰汽车技术资源,共同致力于合资品牌的发展。梅赛德斯奔驰是全球顶级的汽车制造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整车制造、发动机、变速箱、安全系统等领域处在世界的领先水平。
双方的跨国战略联盟始于建立合资公司北京奔驰,经过不到20年的发展,北京奔驰拥有了戴姆勒合资公司中最大的研发中心。近年来,北京奔驰开展了纯电动车和动力电池的本土化生产,双方不断在动力电池等新能源领域共同研发合作。
梅赛德斯奔驰跨国战略联盟动因:自2015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世界各大车企纷纷加入对中国市场的争夺,相较于其他竞争对手,梅赛德斯奔驰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稍有滞后,所以找到一个在该领域己有成绩的合作伙伴对于奔驰汽车来说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北汽集团早在2009年成立了北汽新能源公司,在新能源领域进行战略布局。
北汽新能源拥有国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实验中心,在世界六国八地建立了研发中心,掌握三电核心技术,同时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进行合作,在新能源领域积累一定优势。因此,北汽仍然是奔驰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最佳合作伙伴。
二.关于北汽在跨国战略联盟中的问题与思考
过度依赖合资公司北京奔驰:在国内汽车行业逐渐放开合资企业股比限制的背景下,北汽对北京奔驰的过度依赖会使其压力倍增。虽然北汽集团表现得比较强势,分别得2019年和2021年收购了德方戴姆勒的部分股权.
但是北京汽车持续依靠北京奔驰的支持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在合资公司的股权比例直接关系着合作双方的利益分配,未来奔驰集团是否会争夺北京奔驰的股权尚不清楚。北汽接下来需应对各种风险,重视自主品牌的发展或许成为其合理选择。
研发力度不足,未很好整合技术资源:北京汽车研发投入在营业收入的占比最低,而且与行业可比企业有一定的差距。
横向对比,北京汽车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总营业收入比例大概在1.58%左右,而广汽、比亚迪的该项指标分别在7.8%和5.6%左右,这一情况表明北京汽车的研发进展迟缓、投入力度不足。
此外,近三年北京汽车的北京品牌连续亏损,也可能与创新不足有关。总之,从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这一指标来看,北汽在与梅赛德斯奔驰的跨国战略联盟中并没有很好地整合技术资源,自主研发能力有待加强。
三.启示
要想在跨国战略联盟中实现共赢,前提是选择有共同的利益驱动和优势互补的结盟对象。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客观真实地评价自身和对方的优势和不足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前提。
在北汽与奔驰的跨国战略联盟中,梅赛德斯奔驰作为世界一流汽车制造商,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成熟的管理体系,这对于刚刚改制的北汽有十足的吸引力。
同时北汽作为北京市重点国有企业,具有完善的市场渠道和地域优势,这是奔驰进入中国市场不可或缺的,双方正是有着各自的优势以及共同的乘用车市场战略目标,才能够进行长期战略合作、实现双赢。
在国内汽车企业的跨国战略联盟中,大多数中方企业只注重引进和模仿技术,而忽视了自主研发和创新,究其原因在于只满足合资合作带来的眼前利益,没有重视自身技术研发的长久发展。
因此,在以后的跨国战略联盟中,中国汽车企业应完善主动的学习机制,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路径,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达到更好的跨国战略联盟效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