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核电池时代来临,宁德时代为何断言固态电池非出路

多核电池时代来临,宁德时代为何断言固态电池非出路-有驾

温暖的阳光透过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巨大的玻璃穹顶洒下,2025年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与往年聚焦炫酷造型不同,今年展台聚光灯下的明星,是隐藏在车身之下的“心脏”——动力系统。走在展馆内,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技术激荡,各大车企和零部件巨头纷纷亮出“肌肉”,一场关于未来驱动力量的角逐正悄然升级。如果说之前的竞争是“单打独斗”,那么此刻,动力电池领域正迎来一个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的“多核并行”时代,而这一切的核心逻辑,正是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先生掷地有声的判断:“固态电池不是‘出路’,双核、多核才是。”这背后的深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多核电池时代来临,宁德时代为何断言固态电池非出路-有驾

何为“多核时代”?简单来说,它打破了以往动力电池单一材料体系(如纯磷酸铁锂或纯三元锂)包打天下的格局。宁德时代在本次车展及其超级科技日上重磅推出的“骁遥双核电池”技术,正是这一理念的杰出代表。其核心在于创新的“双核架构”——将两种甚至多种不同化学特性的电池(例如钠离子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或者两种不同特性的三元锂电池)进行物理或系统级的整合。这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如同一位高明的交响乐团指挥,让不同“声部”的电池各司其职、协同增效。

多核电池时代来临,宁德时代为何断言固态电池非出路-有驾

这种组合的魅力在于其“场景化适配”的智慧。想象一下:在冰天雪地的北方冬季,搭载“钠-铁双核电池”的车辆,钠离子部分凭借优异的低温性能,能在-30℃的极端环境下依然保持80%以上的电量输出,彻底告别冬季续航“腰斩”的焦虑;而当需要长途奔袭时,“铁-铁双核电池”通过结构优化将能量密度提升至280Wh/kg,配合“双三元”组合甚至能让轴距3米的大型轿车实现令人惊叹的1500公里超长续航,彻底消除里程焦虑。更值得称道的是,这些组合方案都严格遵循宁德时代远高于国标的安全标准,确保即使在高速碰撞后也“不起火、不爆炸”,安全始终是基石。这意味着消费者无需再在续航里程、低温性能、充电速度、安全性等关键维度上做痛苦的妥协,车辆的动力系统可以真正根据用户的实际用车场景和习惯进行“私人订制”。

多核电池时代来临,宁德时代为何断言固态电池非出路-有驾

宁德时代推动多核技术成熟的另一大助力,是其钠离子电池——“钠新电池”的重大突破。该电池成功突破了材料本身的性能边界,首次将钠离子电池推向大规模量产阶段。这不仅凭借钠元素本征的安全性和地球上的丰富储量,有效降低了对锂资源的依赖,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心剂,更凭借其卓越的“全温域适应”能力——可在零下40℃至零上70℃的广阔温度区间内稳定工作——重新定义了电池的环境适应性边界。尤其是在低温场景和成本敏感的应用(如储能、两轮车、商用车以及乘用车巧克力换电体系)中,钠电池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业内专家认为,中长期来看,钠离子电池有望在未来取代当前磷酸铁锂电池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成为多核架构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大将”。

多核电池时代来临,宁德时代为何断言固态电池非出路-有驾

当然,技术的演进从不局限于单一赛道。在“多核”主旋律之外,场景化的解决方案也在不断丰富。本届车展上,燃料电池技术也迎来了新进展。我国首款搭载低压常温固态储氢装置的燃料电池乘用车惊艳亮相。这款由上汽集团和捷氢科技联合打造的概念车型,采用了专为乘用车开发的小功率燃料电池系统(额定功率50kW,能量转化效率高达50%),巧妙地协调了乘员舱采暖和储氢装置放氢所需的热量管理,为实现长续航、环保舒适的氢能乘用车出行描绘了可行路径。甲醇燃料同样展现了其在商用车领域的独特价值。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展示了从“绿醇制备”到“甲醇加注”再到“醇电汽车”的完整醇氢生态,其全球首款醇氢电动大VAN和明星重卡远程星瀚H,凭借甲醇燃料常温常压下安全储运、绿色低碳的优势,已在车端积累了近4万辆的应用规模和超200亿公里的行驶里程,为特定场景提供了成熟可靠的零碳运输方案。

回到文章开头曾毓群先生关于固态电池的论断,其核心并非否定固态电池的未来潜力,而是基于当前产业化的现实挑战(如复杂的固态电解质界面问题、高昂的成本、严苛的生产环境要求等)提出的务实路径。固态电池的完全成熟与大规模普及确实需要更多时间进行技术攻坚和成本优化。而“多核技术”则提供了一条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即可系统性解决用户痛点、加速新能源全场景(从乘用车到商用车、甚至航空航天、船舶)产业化的现实之路。它充分利用了现有化学体系的成熟优势,通过创新的系统架构设计,率先满足了市场对性能、安全、成本和便利性的综合需求。

展望未来,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和北方工业大学纪雪洪教授等专家的观点一致认为,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动力系统的竞争已进入全产业链、全场景的复合博弈阶段。单一技术路线很难满足所有需求,多元化、场景化的技术共存将成为主流。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林示则精辟地指出,在动力系统白热化的竞争中,“谁能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实现技术场景化落地,谁就能定义未来的游戏规则。”这意味着车企和产业链伙伴需要持续加强技术研发与合作,深挖不同技术路线的潜力,并将其快速、稳定、经济地适配到多样化的用户场景中去。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多核时代”的到来无疑是一个福音。它意味着更贴近实际需求的产品选择:你可以拥有无惧严寒的可靠伙伴,也可以选择横扫千里的长途座驾;你可以享受几分钟换电的便捷,也可能体验到超快充的高效;未来,氢能、醇电也可能成为个性化选择。技术的名词或许专业,但带来的体验却直观而美好——更长的续航、更短的补能时间、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和更安心的安全保障。当技术真正围绕人的需求而进化,而非让人去适应技术的局限时,出行的未来才真正值得期待。宁德时代开启的“多核时代”,正是朝着“您的时代”——一个真正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电动汽车时代——迈出的坚实一步。这场动力系统的“交响曲”已经奏响,而每一位用户,都将是这精彩乐章的最佳听众和受益者。

---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