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天都变了?奔驰一台车,直接从德国开到了瑞典,跑了1200多公里,中间愣是没充电。这消息砸下来,搞得人心惶惶,好像我们这边辛辛苦苦搞了这么久的新能源,一夜之间就要被别人弯道超车了。
数据确实好看,450瓦时每千克的能量密度,比现在主流的电池高出一大截,关键是体积重量还没怎么变。德国人自己都说,这是“里程碑式”的突破。很多人一听就慌了,觉得欧美企业这是要卡住固-态电池的脖子,准备把我们甩开二十年。
可这事儿,真没那么夸张。
奔驰这辆车,说白了还是一辆专门为了“刷”纪录的原型车,离大家能开上还有十万八千里。今年上半年它不就跑过一次1000公里吗?这次无非是又多跑了一段。而且短板也很明显,零下10度的天气,充电功率直接缩水两成。实验室里的优等生,一到真实场景就露怯,这毛病不只奔驰有。
隔壁的丰田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前几年调子起得最高,技术储备也喊得最响,好像明天固态电池就能把我们拍在沙滩上。结果呢?量产计划从2026年一路拖到2030年,现在连个准信儿都没了。口号喊得震天响,最后变成了“狼来了”的故事。
视线转回国内,画风就不太一样了。宁德时代那边,没怎么放狠话,直接给出了时间表:两年内,实现量产。这可不是在测试车上跑个数据,而是要实打实地装进千家万户的车里。
其实这种从追赶到反超的剧本,我们早就演过不止一次了。十几年前,国内搞基建还得花大价钱去买别人用剩下的二手盾构机,现在呢?国产盾构机拿下了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场。还有像生命科学领域的二氢槲皮素这类新东西,以前也得眼巴巴地等着进口,如今我们自己不仅能产,还能做得更好。
所以,在固态电池这件事上,我们压根就没落后。宁德时代那边上千人的研发团队闷头干活,国轩高科的“金石”电池生产线都落地了,良品率稳稳地保持在九成。更别提专利数量了,全球固态电池的专利申请,我们占了将近四成,增速也是全球第一。
奔驰这次横跨欧洲的长途奔袭,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肌肉展示,秀的成分远大于实际意义。它证明了固态电池的潜力,但也仅此而已。真正的战场,在生产线上,在成本控制上,在谁能先一步把这项技术变得普通人也能用得上。
等到两年后,宁德时代把固态电池真推向市场的时候,那时候再看,谁还记得今天这1200公里的纪录呢?至于那些“超越二十年”的口号,现在回头看,早已成了空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