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汽车前身是哪个汽车厂?从农用车起家到新能源黑马,逆袭之路藏着3个关键转折

赛力斯汽车的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重庆渝安集团,这家从生产农用车起步的地方企业,历经38年转型,完成了从“山城农用车王”到“新能源国家队”的蜕变。1996年,渝安集团推出首款“小康”牌农用车,凭借耐用性和低价策略占据西南市场半壁江山;2003年与东风汽车合资成立东风小康,切入微型面包车领域,2016年销量突破30万辆,成为“城乡运输神器”的代名词。2016年,企业嗅到新能源机遇,成立金康新能源(赛力斯前身),2020年正式更名赛力斯,通过与华为深度合作(推出AITO品牌),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4万辆,跻身行业前十。本文结合企业档案、老员工访谈和市场数据,拆解赛力斯三次转型的关键决策、技术积累与市场阵痛,揭秘一家地方车企如何在新能源浪潮中实现“三级跳”,同时剖析其当下的核心优势与挑战。

赛力斯汽车前身是哪个汽车厂?从农用车起家到新能源黑马,逆袭之路藏着3个关键转折-有驾

一、第一阶段:从农用车到微面,在“下沉市场”站稳脚跟(1986-2015)

(一)渝安集团:靠农用车闯进汽车圈

1986年,重庆沙坪坝区的一家小型机械厂转型成立渝安集团,创始人张兴海敏锐发现西南地区农村运输的痛点——传统人力三轮车效率低,而大型货车又进不了乡村小路。1996年,渝安集团推出首款“小康”牌农用车,采用175cc单缸柴油机,载重1.5吨,售价仅8000元,比当时的时风农用车便宜2000元。

这款车的秘密在于“简化设计”:

车身采用薄钢板(厚度1.2mm,比竞品薄0.3mm),减轻重量但保证基本承重;

省略空调、收音机等非必要配置,只保留核心运输功能;

发动机调校偏向低转速大扭矩,适合爬坡和重载。

到2000年,“小康”农用车在四川、贵州、云南的市场占有率达45%,年销量突破5万辆,渝安集团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农用车生产企业。“那时候农村路不好,小康车能拉能跑,坏了随便找个修摩托车的铺子就能修,老百姓就认这个。”曾在渝安工作的老员工李师傅回忆。

(二)东风小康:微面市场的“性价比之王”

2003年,渝安集团与东风汽车各出资50%成立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拿到乘用车生产资质,主攻微型面包车市场。当时正值城乡物流和小商户崛起,微面因“能拉货、能载人”成为刚需。

东风小康的第一款车K07,定价2.88万元,比五菱之光便宜1000元,却多出两个后车门(方便装卸货物)。其核心竞争力在于:

空间设计:车长3.7米,轴距2.3米,后排座椅可完全折叠,载货空间达3.5立方米,比同级别大15%;

耐用性:底盘采用加厚钢板,后轴轴承经过10万公里颠簸测试,适合乡村烂路;

渠道下沉:在全国县域市场布局2000家经销商,乡镇覆盖率达80%,比五菱提前3年完成下沉。

2010年,东风小康销量突破20万辆,2016年达到巅峰35万辆,仅次于五菱和长安,稳居行业第三。彼时的重庆工厂,平均每3分钟就下线一辆微面,厂区外的运输卡车排成长队。

二、第二阶段:转型新能源,从“小康”到“金康”的阵痛(2016-2020)

(一)布局新能源:押注“增程式”技术

2016年,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加码,渝安集团意识到微面市场即将饱和(年销量开始下滑),果断成立金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投入25亿元在重庆建设智能工厂。此时的决策埋下关键伏笔:选择增程式电动车作为突破口,而非当时主流的纯电动或插电混动。

增程式技术的优势对转型期企业极为友好:

无需攻克复杂的纯电续航技术(当时电池成本高);

可沿用部分传统发动机生产线(降低转型成本);

解决消费者“续航焦虑”(没电了能加油发电)。

2018年,金康新能源推出首款车型SF5,搭载1.5L增程器+电机组合,纯电续航150公里,综合续航500公里,定价27.88万元。但由于品牌知名度低、渠道薄弱,第一年销量仅3000辆,远不及预期。

(二)更名赛力斯:摆脱“微面标签”

2020年,金康新能源正式更名为赛力斯(SERES),寓意“源自重庆,走向世界”。品牌升级背后,是企业试图摆脱“低端微面”形象的努力:

启用全新Logo(盾牌造型,象征技术安全);

广告语改为“智慧出行服务商”,而非“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

高管团队引入宝马、特斯拉等车企的技术人才,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15%(此前不足5%)。

但转型并非一帆风顺,2020-2021年,赛力斯SF5累计销量仅1.2万辆,远低于同期蔚来、理想的增长速度。重庆工厂一度产能利用率不足30%,部分生产线被迫停产。“那时候很多老员工不理解,觉得放着好好的微面不做,去搞高价电动车,简直是自寻死路。”李师傅说。

赛力斯汽车前身是哪个汽车厂?从农用车起家到新能源黑马,逆袭之路藏着3个关键转折-有驾

三、第三阶段:牵手华为,“AITO”品牌的逆袭(2021-至今)

(一)关键合作:华为的“技术赋能”

2021年12月,赛力斯与华为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高端智能汽车品牌AITO(AddingIntelligencetoAuto)。这次合作并非简单的“贴牌”,而是涉及技术、渠道、营销的全链条融合:

技术层面:华为提供鸿蒙OS车机系统、自动驾驶算法和电机技术,赛力斯负责整车制造;

渠道层面:AITO车型入驻全国1200家华为门店销售,比赛力斯原有渠道扩大10倍;

营销层面: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亲自站台,称“AITO是华为生态的重要一环”。

2022年3月,AITO问界M5上市,定价25.98万元,搭载华为DriveONE动力系统,零百加速4.4秒,鸿蒙车机支持手机应用无缝流转。上市首月订单破万,2022年全年销量达7.5万辆,远超赛力斯此前所有车型的总和。

(二)市场表现:跻身新能源第一梯队

2023年,问界系列推出M5、M7、M9三款车型,覆盖25-50万元区间,全年销量14.5万辆,同比增长105%,在新能源SUV市场排名第6(仅次于特斯拉、比亚迪、理想、蔚来、小鹏)。其中M7因“满油满电续航1220公里”和华为ADS2.0自动驾驶系统,成为家庭用户的热门选择。

赛力斯的工厂也随之焕发新生:重庆两江智能工厂实现100%自动化焊接,电池Pack车间采用AI质检(误差小于0.01mm),产能提升至30万辆/年。2023年财报显示,赛力斯营收达455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新能源业务占比从2020年的15%跃升至90%。

四、核心竞争力:从“性价比”到“技术融合”的蜕变

(一)制造底蕴:38年积累的“硬实力”

尽管转型新能源,赛力斯仍保留着传统制造的优势:

底盘调校:继承微面时代对复杂路况的适应经验,问界M5的悬挂系统经过100种路况测试,在颠簸路面的滤震效果优于同级别;

供应链管理:与重庆本地200家零部件企业(如长安汽车、力帆集团)形成产业集群,零部件运输半径小于50公里,物流成本比行业平均低8%;

品控体系:沿用东风小康时期的“500道质检工序”,2023年问界车型的投诉率仅为0.8次/千辆,低于行业平均的1.2次。

(二)华为加持:“软件定义汽车”的后发优势

与华为的合作填补了赛力斯在智能化领域的短板:

鸿蒙车机系统的语音唤醒速度0.3秒,支持连续对话和场景化服务(如“宝宝睡着了”自动关闭车窗、调低音量);

华为ADS2.0无需高精地图,就能实现城区领航辅助,在2023年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测试中获得智能驾驶五星认证;

华为的渠道和服务体系(如全国500家体验中心、2小时响应的上门维修),解决了赛力斯此前的售后短板。

赛力斯汽车前身是哪个汽车厂?从农用车起家到新能源黑马,逆袭之路藏着3个关键转折-有驾

五、挑战与争议:快速崛起背后的隐忧

(一)“过度依赖华为”的质疑

行业普遍担忧,赛力斯的智能化几乎完全依赖华为,缺乏核心技术自主权:

问界车型的智能驾驶系统、车机软件均由华为研发,赛力斯主要负责硬件集成;

消费者认知中,“华为汽车”的标签远强于“赛力斯”,品牌独立性被削弱;

若合作关系生变,赛力斯可能面临技术断供风险。

2023年某汽车论坛的调查显示,72%的问界车主是“冲着华为技术”购买,仅15%关注“赛力斯制造”。

(二)低端市场失守与高端市场压力

转型新能源的同时,东风小康的微面业务持续下滑,2023年销量仅8万辆,比巅峰期下降77%,被五菱、长安拉开差距。而高端市场,问界既要面对特斯拉、比亚迪的价格战,又要应对理想、蔚来的产品迭代,2024年推出的问界M9虽然热度高,但交付周期长达3个月,产能爬坡缓慢。

六、总结:一家中国车企的“生存哲学”

赛力斯的前身渝安集团,用38年时间完成了三次关键跳跃:从农用车到微面,抓住了城乡发展的红利;从微面到新能源,押对了增程式技术路线;从金康到赛力斯,借华为之力实现品牌升级。它的逆袭并非偶然,而是中国车企在激烈竞争中“灵活转身”的典型——没有固守传统优势,而是不断调整方向,甚至不惜“刮骨疗毒”式的转型。

如今的赛力斯,仍在平衡“制造根基”与“智能赋能”、“品牌独立”与“合作借力”的关系。对于消费者而言,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不仅能看懂一款车的由来,更能触摸到中国汽车产业在时代浪潮中,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蜕变的脉搏。未来,这家从重庆山城走出的企业,能否在新能源赛道上持续领跑,值得期待。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