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电池增程是25年最大的智商税,真的是“花冤枉钱买累赘”还是车企“为了堆数据”强行推出的“噱头”

2025年,车圈又开始骂超大电池增程车是智商税了。说实话,听多了也挺厌烦。大电池增程车真的是花冤枉钱买累赘?还是车企为了堆数据,硬生生干出来的噱头?我想先把事儿说清楚。

先从增程车的正确打开方式聊起。早年时候,增程车就是小电池加个小发动机。大家记得那波车吗?电池不大,重量轻,价格合适。白天市里插电跑,发动机像后备胎,一旦电用光了,发动机就拉起来发电,续航一下子撑起来,啥长续航焦虑都没了。简单直接,实打实省心,也建议那会儿这种设计适合通勤族和城市用户。像我之前和一个修理厂小哥聊天,他说:小电池增程,保养方便,故障率低,得劲。

超大电池增程是25年最大的智商税,真的是“花冤枉钱买累赘”还是车企“为了堆数据”强行推出的“噱头”-有驾

不过你看现在的趋势,增程车电池越做越大。智己那台配了66度大电池,纯电续航450公里起步。乍听挺香,是不是?其实这段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还是觉得有点过头了。因为在广州这种大城市,绝大多数人上下班加个菜市场采购,平均跑50公里左右。66度电池充满,一周都用不完,发动机反而像个备用发电站的啰嗦陪伴,背着200多公斤的重锤跑。你想这200多公斤不是小数目,理想L9体感也差不多重,加上大电池,车辆重量蹭蹭上来,制动耗电量都被拉升。

我和一个买了理想L9的朋友喝茶,他说:其实车很大,坐着舒服,奈何油耗比纯电想象中高,我也挺烦那个没怎么用过的发动机,每次保养都是额外负担。 用他的话总结,增程的发动机没少用,保养倒是偏频繁,有点费神。

坦白讲,我之前一度觉得大电池增程车也是合理选择。大电池+增程能最大化缓解长途焦虑,毕竟纯电车里程没那么实在,要不然为什么理想口碑这么好?但最近反复想了想,感觉这套设计更像是车企给数字奔着走。你做个统统66度电池,续航数据一出来,不去竞争,连谈资都没法撩起来。可实际用下来,那些数据顶头对不上日常需求,而这些加码的系统还得承担零件寿命和维护难题。

超大电池增程是25年最大的智商税,真的是“花冤枉钱买累赘”还是车企“为了堆数据”强行推出的“噱头”-有驾

对比一下,理想L9和特斯拉Model Y的重量差异真有意思,L9重了近半吨,纯电单一动力系统的Model Y相对轻快得多。重量增加直接影响续航表现和灵敏度,续航表面增加,实际能跑里程没想象那么多。加速、操控、刹车,哪方面都被拖了后腿,这不是做功课的消费者想看到的。

最近跟店里一个销售小哥聊,他说:其实很多客户买增程,就是觉得纯电充电太慢,尤其偶尔长途用车大电池看着安心。普段也爱割个‘电’。销售的视角我觉得挺真实,毕竟快充网络虽扩展,但体验参差不齐。可这是否值得把车整体走复杂路线?我心里其实挺纠结。

算了算,像智己这套66度电池,保守估计成本增幅加上那台发动机整套,起码1万元人民币的差价,半年跑个1万公里的车主,实际每公里多花多少?粗略算一下,多出来的成本分摊到油耗和电耗上面,其实也不低。这叫买安心,还是买累赘?

超大电池增程是25年最大的智商税,真的是“花冤枉钱买累赘”还是车企“为了堆数据”强行推出的“噱头”-有驾

顺便吐槽我这写车评的工作,有时候遇到经理让我拔大增程车辆优点,实话说,一方面觉得自己要独立保持判断,不能让话整成车企宣传稿,另一方面实话实说又怕冒犯客户或同行,真是折磨。也不能否认,大电池+增程确实给不少长途驾驶者解决了焦虑,这部分是真存在。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便捷且稳定的快充条件。

另一个比较尴尬的话题是,大电池增程车的耐用性和保值率。以理想L9来说,至少短期内价格保持还算稳,但长远看双动力系统的维修成本估计更高。话说回来,我还真没看到过二手市场这类增程的大电池车数据,估计市场接受度和保值都存在不确定性。

我有些自我更正,前面说为数不多的长途才用发动机,日常背着累赘,我忽略了一点——在没快充的区域,或者偶尔出远门的人群里,这套还是比较可靠的。不能一竿子打死,毕竟买车的维度千差万别。可车企为啥不干脆做小电池+灵活的发动机配置呢?真是想不明白,估计是数据和营销驱动的结果。

超大电池增程是25年最大的智商税,真的是“花冤枉钱买累赘”还是车企“为了堆数据”强行推出的“噱头”-有驾

说到这里,你会不会好奇:如果把纯电车续航做到千公里甚至更高,增程车还有多少存在空间?快充和固态电池普及后,谁还愿意买一个又重又贵的双系统开销品?尤其当价格压下去以后,大电池你用得更顺畅,但发动机系统那部分的利弊怎样量化?(这段先按下不表)

刚才翻笔记时,还记得当时厂家推大电池增程,说是为了提升城市续航平顺性和用户体验。的确,开起来那种充电稳定度和加速感是一流的。只是我想问,你身边会选这种配置景观的普通用户多吗?他们是为了炫耀续航数据才选的,还是有切实的长途使用需求?毕竟不是我孤单一个人怀疑,圈子里不少同事也觉得这东西处处是鸡肋,像是被市场和政策驱动的妥协产物。

聊了这么多,我想最后发问:未来增程车会不会一路被纯电车和氢燃料电池取代,尤其是大电池+发动机的复杂模式真的有生命力吗?这两年看到不少厂家试水氢动力,真有可能彻底换掉这种过度设计吗?你怎么看?

超大电池增程是25年最大的智商税,真的是“花冤枉钱买累赘”还是车企“为了堆数据”强行推出的“噱头”-有驾

不管怎样,下次听到你这车大电池增程,太累赘了,你心里会怎么反应?你觉得这背后是智商税,还是车企为了优惠政策和市场竞争使出的硬核手段?欢迎留言聊聊,我挺想知道大家真实想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