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又赚4.8万亿,三倍于中国头部车企,这钱是怎么来的?
朋友们,丰田这回真的是把全球汽车圈都给整安静了。4.8万亿日元的净利润啊,这数字一出来,我隔壁修理厂大哥直接一句:你别跟我说啥新能源、啥智能驾驶,能赚到钱才是真本事!结果这一查,人家丰田今年光净利润就顶上12家中国上市车企加起来的1.94倍,还比比亚迪、小米、吉利三家的总和多出三倍。这种碾压式赚钱速度,看得人脑壳嗡嗡的。
我那天和一个做汽配的小兄弟喝茶,他问:“日本人不是一直很保守吗?咋突然又变身成印钞机了?”其实人家也没突然暴富,是稳扎稳打走出来的。财报里写着呢——2025财年营收48.37万亿日元,同比增长6.5%,营业利润虽然降了10%多,但依然有4.8万亿日元。关键是那现金储备,都快9万亿日元,相当于大众、宝马、戴姆勒仨加一起还多。这么厚实的钱包,难怪他们遇见风浪都不慌。
讲真,中国18家上市乘用车企业里,有12个盈利,加起来一年也就1226亿元人民币。而丰田一家,就把这十二家的成绩单翻了一番还不止。这让我想起去年某位表哥买国产电动车时说的话:“咱们现在造车太卷了,一年到头就是抢市场烧钱,看着热闹,其实手里没几个钢镚。”现实确实有点刺眼。
不过话说回来,丰田自己也不是全程顺风顺水。今年它虽然营收涨,但“增收减益”还是摆在明面上的。公司解释主要是战略投资拉高成本,比如在电池、氢能和软件领域扔进去7450亿日元,还有北美工厂停产、日本本土市场下滑、中国合资公司压力山大这些外部因素,都让账面少进不少银子。我邻居老李看到新闻后发微信,“原来赚钱也会愁啊,不亏是真不会过苦日子的。”
更狠的是,人家已经预警2026财年净利润要再掉1万亿,到3.8万亿左右,还预测营业利润率从10%降到7.8%。但为啥敢这么安排?因为他们认准了一件事:短期忍点痛,把未来转型窗口期牢牢抓住,比眼前小利重要得多。据说接下来研发投入还要追加4700亿元,就是赌技术升级换道超车。
很多网友吐槽,说日本品牌慢吞吞,一直拖着不搞纯电动,被新势力甩几条街。但看数据发现,今年HEV(混动)销量涨23%,PHEV(插混)和BEV(纯电)分别提升14%、24%。唯一掉队的是FCEV(氢燃料),同比下滑75%,但谁知道哪天这玩意儿爆发呢?最神奇的一笔,是明年BEV目标直接翻一番到31万辆,还要继续推PHEV车型。一边吃老本,一边拼命扩张新赛道,你不得不服这种“两手抓”的生存智慧。
朋友圈有人调侃,“日本人就是舍不得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确实如此,他们坚持燃油+混动+插混+纯电+氢能源五路并行,每条路都留口饭吃,不怕行业突变踩空脚底板。有个修理店师傅曾经跟我唠叨:“我们干维修几十年,看谁活得久,就看谁最会分散风险。”这话搁在今天汽车圈,也是一针见血吧!
聊起危机意识,那可是刻进骨子里的东西。当初2009雷曼危机,把整个世界金融系统折腾够呛,那一年丰田销量暴跌15%,第一次尝到了亏损滋味。从此以后,公司高层立誓“绝不能再陷入赤字”,每一步都走得像猫一样小心翼翼。所以即使2020疫情来了,新冠冲击让全球销量又砍去15%,可凭借强大的成本控制体系、人傻钱多还能挺住,这就是差距吧……
这种哲学到了新能源时代,更显出厉害之处。他们既没有盲目追随特斯拉,也没死守燃油阵地,而是靠成熟的HEV/PHEV方案维持现金流,为后续BEV/FCEV技术突破争取时间窗口。“风险对冲艺术”,听起来像炒股,其实造车也是这个逻辑——永远别孤注一掷,要给自己留退路。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市场,他们悄咪咪玩起“在地化深耕”。今年上海国际车展上一波操作震惊四座:铂智7由广汽团队主导研发;bZ5开发负责人来自一汽;连卡罗拉下一代项目也交给中国工程师许天龙操刀。不仅仅换个人名片那么简单,这是彻底打破过去“总部拍板、一切听令”的模式,让产品真正贴近国内用户需求。我表妹开卡罗拉多年,她最近感慨,“现在买合资品牌感觉越来越接地气,以前总觉得设计偏洋气,现在反而懂国人的胃口。”
还有铂智3X上市定价亲民,从10万元出头杀入新能源红海区间。不少网友调侃,“以前合资只卖贵货,现在终于愿意卷价格战啦!”身边开网约的小杨第一时间关注配置表,说如果动力表现靠谱,以后跑单肯定省心省力。“跨国巨头终于低下身段拼性价比,这才叫诚意嘛!”
仔细琢磨一下,这套“双轮驱动”打法其实蛮精妙。一方面依托全球供应链优势降低制造成本,同时靠本土研发团队紧盯消费趋势,实现产品快速迭代更新。有一次去参加试驾活动,一个业内老司机“以前觉得外企都是慢半拍,现在看见这些动作,只能承认别人‘保守’背后的狠劲儿。”
再看看财务端的数据支撑,将近9万亿元现金储备躺银行睡觉,即便遭遇汇率波动或者关税壁垒,也不用担心资金链断裂。这让我想到小时候奶奶教我的一句老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放在如今这个百舸争流的大环境下,没有什么比安全感更值钱吧?
行业内常有人吹颠覆创新,可实际上活下来才是真的王道。在各种政策摇摆、新能源路线未定的时候,坚持平衡术、多路径并行,有时候反倒笑到最后。有个段友留言特别逗:“等所有潮水退去,再看看沙滩上剩下几条裤衩。” 画面感一下就来了!
闲聊归闲聊,每次读完这样的年度报告,总觉得传统巨头转型之路远没有想象中简单粗暴。他们面对短期压力愿意付学费,中长期则通过服务型业务、电动化矩阵打开第二增长曲线,更长远来看,则靠雄厚资本与技术积淀穿越周期。“我们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活到最后”,章男社长的话耐人寻味,好像只有经历过无数次风雨的人才能体会其中门道。
大家伙有没有算过,如果你兜里忽然揣上4.8万亿元,会拿来干嘛?买辆铂智3X体验亲民价格香不香?还是考虑投点股票搏个未来红利?欢迎脑洞大开的朋友留言,用最离谱或最生活化的方法花掉这些“小目标”,评论区选出三个最佳创意,下周请你喝杯咖啡解解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