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比亚迪海豹06旅行版在澳洲被拍到这个事儿,本身不大,但味儿太对了。
就好像你正在看一场中世纪骑士的优雅对决,双方还在互相报家门、行礼,结果旁边突然冲出来一个开着99A坦克的猛男,高音喇叭里放着“动次打次”,炮口还在旋转,问你俩投不投降。
澳洲网友在那激动,说“等不及了快上市”,我寻思他们根本没搞懂。比亚迪现在这个路数,它根本不是来给你多一个选择的,它是来让你没得选的。它不是来参加宴会的,它是来把所有人的餐盘连带着桌子一起掀了的。
我们得先理解旅行车,也就是Wagon,这玩意儿在大部分地方,尤其是在国内,就是个玄学。一个代表着品味、情怀和“我很懂车”的社交货币。买它的人,跟买手动挡、买黑胶唱片、喝手冲咖啡的是同一批精神贵族。他们追求的不是实用,而是一种“我跟你们这帮开SUV的凡夫俗子不一样”的仪式感。
在澳洲那个地界,这股子玄学风气更重,地广人稀,开个Wagon出去露营,那是刻在DNA里的生活方式。但问题是,能选的太少了,斯柯达速派几乎是唯一的守门员。就那么一个孤零零的、带着点东欧忧郁气质的老哥,撑起了澳洲瓦罐粉的全部信仰。
然后,比亚迪来了。
注意,来的不是别人,是比亚迪。是那个刚刚用秦L和海豹06 DM-i把国内A级B级车市场直接炸成废墟的“价格屠夫”比亚迪。它带着旅行版的车身出现在澳洲,这已经不是试探了,这是“闪电战”前的战场测绘。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哦,澳洲市场多了一个选择,好事啊。
错了,大错特错。
比亚迪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那块旋转大屏吗?是它的龙颜设计吗?是是是,这些都算,但都不是核心。它的核心,是掀桌子。是那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自爆式卡车精神。它的终极武器,就是那套不讲道理的DM-i系统,以及一个让你觉得“他们是不是算错成本了”的定价。
如果说之前丰田本田大众们还在一个装修精美的餐厅里,研究怎么把牛排做得更精致,怎么摆盘更好看。那比亚迪的策略就是,不进餐厅,直接开着泥头车把餐厅的承重墙给创了。最好的竞争,就是让对手没有场地进行竞争。
现在,这辆泥头车换了个旅行版的皮肤,要去澳洲创人了。
你想想那个画面。一个澳洲中产,开着他的斯柯达,享受着欧洲工业的余晖,心里还带着点小众的骄傲。然后隔壁开过来一台海豹06旅行版,空间可能更大,内饰全是屏幕,科技感拉满,关键是,它能用电跑,一箱油跑个2000公里。最后,价格可能只有斯柯达的三分之二。
就问你怕不怕?
这时候你跟他聊什么驾驶质感、品牌底蕴、德味儿?他只会觉得你疯了。我作为一个开了快十年车的中年人,我跟你讲,什么操控什么血统,最后都抵不过加油时候心头的一紧,和每个月车贷账单的暴击。说起来,我楼下那家兰州拉面最近涨价了,感觉比油价还让人焦虑。
比亚迪就是悟透了这一点。它解构了汽车这个东西。汽车不是信仰,不是艺术品,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它就是一个工具,一个能耗更低的“压缩毛巾”。
所以,别看这只是在澳洲街头的一次偶遇,这背后是比亚迪一套已经打磨成熟的“降维打击”战法开始全球复制了。它要把在国内卷死同行的经验,打包成一个“军火箱”,空投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它看得上的市场。欧洲、澳洲、南美,都是它的目标。
欧洲那帮老牌车企经营了几十年的后花园鱼塘,马上就要被比亚迪这条带着高压电的鲶鱼冲进去疯狂电疗了。大众的高管估计看着报表,假牙都要咬碎了,心里骂着“这帮人到底会不会做生意?”
会,太会了。
他们的玩法就是,彻底放弃高端市场的品牌溢价幻想,直接用技术和成本优势,把大众市场打穿,打成筛子。你跟我谈品牌,我跟你谈油耗;你跟我谈历史,我跟你谈续航;你跟我谈情怀,我直接用价格让你从诗和远方回到柴米油盐。
这套打法,无敌。真的无敌。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比亚迪比作一个到处掀桌子的疯子,可能有点不厚道,但你仔细想想,商业竞争的本质不就是这个德行吗?温文尔雅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是黑暗森林,你不开枪,别人就一枪把你崩了。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所以,澳洲网友的期待,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误解。他们以为自己将迎来一位丰富市场的“新朋友”,实际上,他们等来的是一位准备清场的“雷电法王”。这位法王会用电把所有对手都麻痹掉,然后告诉消费者:别选了,信我就对了。
这种感觉,对于那些有“瓦罐信仰”的人来说,可能有点残忍。他们守护多年的小众、品味和独特,马上就要被极致的性价比和实用主义冲得七零八落。但对于更广大的普通消费者呢?
爽。太爽了。
他们终于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一个看起来更酷,用起来更省的“移动任意门”。这他妈才叫诚意!
所以你问我比亚迪这么搞,最后谁赢了?是比亚迪赢了,还是澳洲消费者赢了?
我告诉你,都不是。
是我们这些看热闹的赢麻了啊。眼看着一场精彩绝伦的、跨越半个地球的商战大戏即将上演,还有比这更带劲的事儿吗?
卷死他们!给我狠狠地卷!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