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三季度财报背后,一场关乎未来生存的豪赌正在进行中。
比亚迪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单季度营收1949.85亿元,同比下降3.05%;净利润78.23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2.6%。这是自2022年以来比亚迪首次出现季度营收与利润同比双降。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从前三季度整体看,公司营收达5662.66亿元,同比增长12.75%,但净利润233.33亿元,同比下降7.55%。在营收增长的情况下,利润却不升反降。
比亚迪的“钱去哪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财报数据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当前面临的普遍困境以及企业的战略选择。
01 价格战:牺牲利润保市场
行业竞争白热化是比亚迪利润下滑的首要原因。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战”从局部蔓延到全品类,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与特斯拉、大众等外资品牌纷纷加入战局。
为守住市场份额,比亚迪被迫跟进降价策略。旗下秦PLUS、宋Pro等主力车型通过现金优惠、置换补贴等方式降价促销,直接挤压了单车利润空间。
销量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全球累计销量326万辆,同比增长18.64%,蝉联全球新能源销冠。但“以价换量”的策略代价明显。
公司前三季度毛利率同比下降2.89个百分点至17.87%,其中第三季度单季毛利率同比降幅达2.51%。这意味着每卖出100元产品,公司获得的利润比去年减少近3元。
02 巨额研发:为未来下注
在利润承压的同时,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却不降反增。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高达437.5亿元,同比激增31.3%——这一数字甚至远超同期233.33亿元的净利润总和。
比亚迪持续将资金投向智能化和新能源核心技术领域。截至9月末,公司开发支出达31.48亿元,较年初激增519.65%。这些投入已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2025年初推出的“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截至9月累计搭载车型销量已突破170万辆。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也进入量产关键阶段。
在行业从产能竞争转向技术竞争的关键节点,比亚迪选择了“重研发、轻短期利润”的策略。截至2025年9月,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已突破2200亿元。
03 存货与产能扩张的财务成本
比亚迪的存货余额在2025年第三季度末达到1529.73亿元,相比2024年底增长31.83%,增速远超营收增速。一位财务人士指出,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存货上升可能凸显经营压力加大。
2025年3月至6月,比亚迪连续三次推出促销举措,但9月销量仍首次出现同比下降,降幅为5.52%。这表明市场对连续促销已显疲态。
产能扩张也带来了明显的财务压力。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扩张产能,“在建工程”较年初暴增144.51%至488亿元。为此,比亚迪的长期借款激增641.10%至612亿元。
激进的扩张策略导致比亚迪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高达1149亿元,几乎是在“烧钱换未来”。
04 海外市场:高投入高回报
与国内市场的承压相比,比亚迪的海外业务成为三季报中的最大亮点。前三季度公司海外销量达70.16万辆,同比激增132%,这一数字已超过2024年全年海外销量总和。
海外市场不仅贡献了销量增长,更带来了更高的盈利能力。由于海外市场竞争强度低于国内,其海外车型毛利率较国内高出3至5个百分点。
以欧洲市场为例,汉EV终端售价约合人民币45万元,较国内售价高出50%,但生产成本仅增加12%。这种溢价能力有效弥补了国内市场的利润下滑。
比亚迪的全球化布局正在加速。目前其产品已覆盖117个国家和地区,在巴西、东南亚等重点市场深耕本地化生产。巴西工厂三期实现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本地化生产能力提升至15万辆/年。
05 未来展望:阵痛之后是机遇
展望未来,随着行业“反内卷”政策导向的强化,比亚迪有望从持续的价格战中获得喘息空间。2025年6月,比亚迪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多家券商在研报中指出,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和海外布局已形成竞争壁垒,随着行业竞争趋缓及海外市场放量,公司利润有望在2026年实现修复。
大摩预测,2026年比亚迪海外销量将达160万至180万辆,按年增长68%至89%。花旗预计,比亚迪今、明两年销量将分别达到467万辆和539万辆。
比亚迪正在调整其发展节奏。公司将2025年交付目标从550万辆下调至460万辆,这一调整体现了面对市场环境的现实态度。
随着传统销售旺季的到来、新车型的交付以及成本管控措施的推进,比亚迪四季度的销量和利润有望得到改善。
------
比亚迪的短期业绩表现,反映了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期的阵痛。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比亚迪等国内车企正面临从价格战到技术战、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的切换挑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