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慕尼黑车展,我是真有点看得晕了。你知道吗?去年我还在展厅里逛,旁边就是奔驰的展台。工作人员眉飞色舞地给我讲车的技术:这个可以自主驾驶,传感器都用最新的激光雷达。我一边听一边想,哎,这车真的太聪明了,但买不买?人家欧洲消费者还是更看车的调性和设计。
我还记得上次一个修理工跟我说,你说国外那帮司机,除了技术,真正打动他们的还是车的样子。这话挺有道理的。中国品牌起步时,很多还是拼配置,比如续航、快充、智能系统,但是到了欧洲,光这些还不够。设计感得跟上,要能讲故事。比如阿维塔的那款情感智能车,就用了设计与科技驱动,但更强调情感。你说,这是不是在告诉欧洲用户,这个车不仅用得放心,还会让你有情感体验?
估算一下,慕尼黑车展上,来自中国的品牌大概有116家展出(数据来源:行业观察,估算偏大),其中有不少刚出海的新玩家。很多品牌在欧洲试图塑造自己的本土化形象。有人就问我:你觉得,中国车企真正理解欧洲消费者在意的是什么吗?我有点反问:是否只是颜值?或者,还是信任?我觉得,除了显而易见的外观因素,背后其实藏着对标准化的不同理解。
小鹏CEO何小鹏说得很直:在中国市场,很多车型快得像是野蛮增长,标准化很难做到,要快速出货。而在欧洲,很多传统车企强调一致性。他们在供应链上,有一套极其严苛的工匠精神。你看,宝马的工程师用的标准手册,可能比我们用的菜谱还复杂!他们要保证每一辆车都几乎一样,以确保体验一致。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了一个细节:宝马的供应链管理,投入超过了一亿欧元专门做电池标准。而且,根据我听到的,有个宝马工程师说:我们会直接派人驻厂,确保每个零件都符合严格标准。这跟我们乡下一些小厂的 随意 完全不同。这样的标准化,也造成了几乎不可复制的门槛。你问我:中国这些新品牌,能不能追得上?我猜,不一定,只能说慢慢来吧。
说到这,我还得提一句:欧洲消费者在意体验连续性,而中国品牌有时候善变。比如零跑Lafa5,将国内定位为新潮流,但在欧洲则强调都市年轻态。我觉得,这或许也是一种适应市场的策略,毕竟换个思路赢市场,还得靠敢于讲故事。什么时候中国品牌能像宝马一样,从内部标准到供应体系都做到一丝不苟呢?
我还疑惑:是不是其实欧洲人更看重细节,而不是大胆创新?奔驰在纯电G级上,保持了奔驰味道,那些细节设计像灯组的灯光效果,都是用心的。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是不是设计的语言其实比渠道更重要?技术可以变,但品牌的调性更不容易学。
刚刚我还跟一个行业朋友吐槽:这些欧洲车企的供应链标准,真像是‘怀旧’的艺术品。他们用的很多零件都经过严格测试,有时候我跟自己开个小玩笑:是不是欧洲车企的供应链就像精雕细琢的手工工艺,要做到完美。而我们中国品牌,虽然快,但在标准化这块,还是得花功夫,让人用起来更放心。
说到信任,还有个问题:你觉得,除了技术和设计,真正打动欧洲消费者的,是不是品牌故事?比如大众提出技术美观学,在设计上融合了科技与美感。我觉得,他们在讲文化,而不是只卖配置。中国品牌要出海,不能光靠新鲜感,还得讲故事,把中国的文化和创新融合进去。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中国品牌都在强调本土化,是不是就意味着全球化要靠标准化来支撑?毕竟,欧洲市场讲求一致性,像宝马、奔驰都用统一的绿色供应链标准。可惜,我也同样担心:标准越严格,追赶越难——你说,是不是这就是真棒的地方?还是门槛太高?
(这段先按下不表)至于我自己,感觉中国品牌像是正在拼装一台国际版的车,既要兼顾创新又要保证稳定。而欧洲车企早已是百年老店,每一个细节都在打磨。就算我们技术再厉害,没有用心的标准化体系,还真难赢得信任。
哎呀,说到信任,突然又想到:这标准化背后,究竟是不是信仰?我一直在想,也许信任就是那份稳定感——不管风吹雨打,车子都能保持自己。这就像你和朋友,哪怕没话说,知道对方会在;和车一样,是用心堆砌出来的稳定感。
你有没有想过:摩擦点在何处?是创新的火花,还是可信的体系?忘了,今天还见了新朋友大卫,他一句话让我觉得:传统欧洲品牌的掌控感,可能比我们冲刺更重要吧。
这也让我思考,如果中国品牌要走得更远,是不是得先在细节上下功夫?就像我每天修车的那个师傅说:车外观漂亮没用,关键是用着顺手,这才是真本事。那你觉得,未来的中国车,是不是得走看得见的工艺路线?还是,像欧洲那样——技艺传承?
(这段先放一放)其实我也在琢磨:我们缺乏的,似乎是那份超越技术的‘品牌感知’。你不觉得吗?要赢得欧洲人的心,光技术和设计还不够,得让他们觉得这是我心里那辆特别的车。或者,你觉得,欧洲消费者其实也在慢慢变?从会用到讲究体验,其实差别不大。
你理解我那个点吗?其实我知道,谈这些很容易陷入空谈。但我总相信,真正的差异,还是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就像那次我快要忘记的油门卡箍,其实是影响驾驶体验的绝点。或许,你我都在思考:要不要就把这些看不见的标准也变成能看得见的,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的优势?
……这话题有点漫远了,但我突然觉得——有时候,车子就是生活中静静的守望者。它能讲故事,就能打动人。你说,未来的中国车品牌,能不能在这方面发力出自己的一套?或者,已经开始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