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汽车这个被称作“下一个百年风口”的赛道中,企业竞争已经从技术的比拼变成了一场真正的综合实力竞赛。据统计,过去五年,新造车企业的数量增长近200%,但同时约一半都因为资金链断裂或者产品问题销声匿迹。在这个快节奏狂飙突进的时代,“刷流量”和“造噱头”成为不少品牌的生存法则。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逐渐浮现——造车,真的可以通过“快”来赢得市场吗?背后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用户服务又该如何保障?最近,一家自带硬核标签的企业——东风猛士科技,正在用它的行动和思考,给行业带来一股别样的清风。
就像电影里的“双雄对决”,东风猛士和跨界入局的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形成了鲜明的对立。猛士代表了传统汽车工业的底线坚守,力求以技术和用户体验为核心;而互联网造车势力则聚焦“快准狠”打法,以流量明星为代言、短时间内推出所谓智能车型抢占市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猛士选择了以“慢”来对抗行业的“快”。可问题是——在智能电动车加速普及的浪潮中,“慢工出细活”还能赢得用户的青睐吗?带着这个疑问,猛士新晋销售公司总经理赵安的首次亮相让业界充满期待,但他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悬念还留在秋日的练秋湖。
对于赵安的到来,许多人都将目光聚焦在他的履历上。他不仅是东风猛士的一次“跨界挖角”,更是为企业带来了一股浓厚的“华为基因”。赵安有超过22年的营销经验,其中11年在华为担任要职,负责消费者市场从产品定义到全球市场的完整运作。他在打造高端品牌、直面消费者的2C营销模式方面尤为突出,比如他曾参与制定华为手机在西欧市场的“旗舰突围”策略,让原本小众的中国品牌一举跻身国际主流。在这他不仅是实践者,还是引领者。
猛士选择赵安加入,显然是希望他能为公司重塑营销体系,通过“用户思维”打开新的发展方向。但问题是,曾经擅长智能手机领域的打法,能完全套用到智能越野车这个领域吗?对此,赵安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落地思路。他提出,智能越野不只是技术堆砌,还必须考虑用户实际需求——比如更稳定的驾驶体验、更实用的智能化功能,而不只是“卖科技噱头”。换句话说,猛士需要找到自己与用户真正的“对话方式”。这一理念,正在成为企业转变的核心驱动力。
从外界赵安的加入似乎让东风猛士在营销升级方面踏上了新的征程,但对于“慢而稳”的发展策略,反对声音依然不绝于耳。互联网造车一方质疑:在智能汽车领域,传统车企真的能适应新生态吗?要知道,这条赛道更讲究产品的迭代速度和市场的响应速度,慢一步,可能就意味着被甩在后面。猛士所强调的“慢力量”,会不会最终变成市场中的“边缘力量”?一些业内人士甚至将猛士的做法形容为“保守主义”,认为它已经落后于那些强调规模和价格战的互联网车企。
围绕猛士与华为的合作,外界也流露出复杂的态度。有人认为,这种跨行业的联合虽然可以帮助猛士提升智能化,但也存在一定风险——过于依赖华为是否会让企业丧失自己的技术话语权?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合作,可以是一场双赢,但也可能沦为技术上“后手”的附庸。如果猛士不能在智能化领域形成独特优势,等待它的或许是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
就在这场争议似乎要转向不利于猛士的一边时,一则新的行业数据让人们换了视角。据悉,猛士的首款与华为合作的智能越野车型——猛士M817,已经在市场试点阶段获得了用户广泛认可。该车不仅搭载了华为全栈智能技术,包括智驾系统和鸿蒙座舱,还开创性地提出了“智能车中最越野”的体验概念。更重要的是,猛士并非简单套用华为的技术,而是在基础性能和智能化上做了深度融合。一个典型案例是,其越野场景搭载了定制化的驾驶辅助逻辑,能实时应对复杂路况,从而获得更高的安全性能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赵安在营销体系上的落地改革。通过华为过往的用户运营经验,猛士采用了更加直接且细致的用户沟通方式——比如新车试驾体验从过去的“车展大秀”转向更深入的社区互动,让有意向的用户可以直接参与技术交流。营销不再是单向展示,而变成一种双向互动。在这一过程中,猛士正在彻底翻转自己单一的技术形象,试图让品牌更贴近消费者。正如赵安所言,“用户思维”是智能汽车赛道中长期成功的关键。猛士的这场转型,看起来越来越明朗。
尽管猛士在技术合作和营销转变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光是技术创新和营销改革显然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一个新的障碍浮出了水面:随着汽车行业整体放缓,消费者对智能电动车的购买意愿正在下降。作为以“稳”为主导的企业,猛士面临的压力翻了一倍——一方面市场本身增长乏力,另一方面它还要证明自己的“慢力量”确实有价值。而对于跨界合作是否能真正实现长效共赢,反对者依然心存疑虑,认为这是一个注定会分裂的联盟。
不少业内观点指出,猛士的未来发展还需更加明确的路径。其智能越野赛道优势固然存在,但如何在销量上实现规模化增长,依然是企业绕不开的话题。技术终究是服务于用户的,如果不能转化为核心竞争力,那么再多的营销创新也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对于猛士来说,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保持技术与用户思维的平衡,同时防止自己的资源被过度分散。
猛士选择了看起来“风险很小”的稳健打法,但它真的能完全规避互联网车企所遇到的问题吗?我们不否认其与华为合作中的技术优势,也赞赏其营销体系的快速转型,但一个躲不过的问题是,它仍需要更快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快速变化的智能汽车市场中,保守未必都是坏事,但“慢”也绝非万能良方。如果猛士不能在用户规模和市场影响力上有突破,它的慢变量是否会变为“无变量”?至于“华为底色”与猛士的结合,虽然被许多人看好,但这种依赖关系最终会否成为一场双输,还需时间给出答案。
你认为东风猛士的“慢力量”,真的是对抗行业“浮躁”的合理解法,还是会成为市场中的“落后力量”?反过来如果互联网造车势力持续强调速度和流量,会否冲击传统车企的安全底线?哪一种发展方式,才能更适合中国智能汽车的未来?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