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买个车比买个房还纠结?以前只要关心“油不油”,后来看电不电,现在好了,又必须考虑“增不增”。这一切难道都是车企的主意?还是我们自己先给自己挖了个坑?

最近一口气冒出来好几个增程新车,智己推出了 LS6 增程版,三十分钟一万个订单,仿佛增程回魂显灵。广汽埃安、昊铂也不甘示弱,生怕错过了什么发财机会。小鹏也快给 X9 上增程,其实你仔细盘一盘,零跑、深蓝、阿维塔……各家都来凑热闹。按理说这阵势够热了,可真有那么多人为增程买单吗?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至少乘联会不骗我。今年七月份,增程车卖了 10.2 万台,比去年减少了 11.4%。而纯电呢?涨了个 24.5%。新势力里,更是风水轮流转,去年还是增程大哥,今年成了纯电后浪——比例从 43:57 飚到 64:36。小米、小鹏纯电狂飙,月销三万多;问界和理想却像是“吃了假药”,要么自家兄弟互放暗箭,要么被行业的价格大战干得外焦里嫩。理想七月销量同比暴跌 39.7%,这不是理想,这是“理想已凉”。
你说小理想零跑是不是例外?之前靠增程带销量,结果纯电涨得更猛。C11 纯电占比 80%,B01、B10干脆不做增程。连零跑都在甩油箱,这说明什么?
有一派说法:“增程才是新能源的救星!”但现实往往充满恶意。不是增程不香了,而是纯电变得太便宜了。电池价格一路下跌,锂价从高烧 24 万降到咸鱼 8 万。技术再牛也扛不住“白菜价”。以前增程比纯电便宜三四万,谁不动心?现在差价不到一万了,还不一定省钱。买增程,还得省着用油,谁都想薅羊毛,羊毛自己先掉了。
这时候你要问:“那增程还有啥用?”那就是——续航焦虑治愈器。可这也不灵了啊,充电桩像蘑菇一样遍地开,中心城区每平方公里三十多根,七台车抢一根桩。这还没加上私桩,私桩数量占到七成多。你说你续航愁啥?Model Y 续航干到 751km,Model 3 830km,出门充两次电就能回老家,电费还便宜。
增程的独门绝技——“真不怕没电”,也开始变得鸡肋。理想自己统计的数据,85% 用户都只用电池那 150km,宁愿充电,也不烧油。买了增程等于花钱买个心理安慰,真有事才用油。就跟健身房办卡一样,买完不怎么用,用了还攒压力。健身房能跑路,增程器跑不了,只能在你车底下默默发电。
这时候车企就要加料了,小电池不够,还得升级。以前理想用 52.5 度电池,被说“良心”;现在智己 LS6 上 66 度,昊铂 HL 60 度。你看这些新增程,纯电续航都奔着 350-450km 去了,这和老一代增程比简直是跨时代。增程已从曾经的“救急”变成“挂件”。真有点像情感关系里奔现之后的后备胎,平时没想起来,关键的时候还挺重要,但大部分时间都尴尬地存在着。
那问题来了,今年到底要不要买增程?真心话:你要是真焦虑,买!你是假焦虑——就和我一样——建议回家看看钱包再说。你要说过渡,增程就是个过渡产品。就像小时候流行 BB 机,后来都用手机;不过 BB 机还挺耐摔,手机没电得充,大家总要权衡利弊。时代变了,需求也变,拉横幅庆祝“增程新车上市”不如多造几个充电桩来得靠谱。
有没有人还记得两年前说“增程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解药”?现在纯电肆虐,多少车企开始“油电同价”,增程派的老炮儿也纷纷转型。是不是所有信仰都会变成销售计划表?是不是所有焦虑都有一天只剩下段子?
当然你要说增程没前途,那也不现实。中国电网再牛,也有时候不稳定,郊区出行、极端天气、长途旅行……关键时刻增程还是一条备胎呀。只不过备胎不是人人每天都能用到,更多时候是心理舒适剂。
有人说:“增程车能解决一切,但啥都只能补一点。”有点像我买的健身卡,刚办时畅想瘦成一道闪电,后来只是用来晒朋友圈。增程车的未来其实也很简单——永远不会消失,但也不会永远爆火。纯电车越来越能满足日常所需,增程只是为下一个没电时刻做点保障。你愿不愿为这个“预防针”买单,其实答案早就在你心里了。
说到这儿,你觉得增程是“鸡肋”,还是下一个真香时刻?我拿不准,每次坐在车里,焦虑点总是变:今天怕没电,明天怕加不起油,后天又怕摇不上号。所以,究竟是增程的技术没跟上,还是我们的心理需求变化太快?下一个被替代的,会是纯电,还是某种新的出行方式?你说,增程品牌还值得继续冲吗?
下次你犹豫买啥车时,别忘了看看健身房,你的卡用上了没?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