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蹲在东京街头抽了根烟,看着满街白白胖胖的小车呼啸而过,突然就懂了——这地方,真不是谁都能当鲶鱼的。
前两天刷到新闻,比亚迪在日本搞了个大动作,直接把K-Car的谍照给漏了。这事儿可不小,日经那边当场炸锅,头版标题直接加粗加大:“比亚迪要抢K-Car市场40%份额!”那架势,跟当年佩里黑船叩关似的,搞得好像中国电动车要一夜掀翻日本汽车江山。
可你真要细扒,比亚迪这波操作,压根不是来掀桌子的,更像是学会了低头走路。
两年前刚进日本那会儿,比亚迪那叫一个高调。请长泽雅美代言,门店说开一百家就开一百家,卖的车一个比一个贵。海豹在日本卖528万日元,换算过来二十多万人民币,比特斯拉Model 3还贵一截。你说这是来打性价比的?鬼才信。那阵子比亚迪像是来“宣誓主权”的,一副“老子电动天下第一”的架势。
结果呢?市场不买账啊。2023年全年,日本纯电车卖了八万八千多辆,比亚迪只占了1446台。去年猛增到2223辆,听着不少,但也就相当于在中国卖半天的量。你再看人家本田N-BOX,一年干出20.6万辆,那才是真·国民神车。
日本这市场,邪门得很。纯电车卖不动,进口车也卖不动。特斯拉十年前就进来了,马斯克当年信誓旦旦说日本会是第二大市场,结果现在连BBA都干不过。去年特斯拉在日销量,连奔驰单月销量的零头都不够看。丰田卡罗拉,一年卖16.9万辆,五十五年稳坐销量榜首,这哪是卖车,这是信仰。
比亚迪也慢慢琢磨过味儿来了。今年初,他们把插混车型全拉出来亮相,二月社长刘学良还用一口流利日语说:“电动车在日本普及,还得等。”这话听着像认怂,其实是清醒了。
现在盯上K-Car,才是真·动了脑子。K-Car这玩意儿,听着像老头乐,其实是日本汽车文化的活化石。排量小、尺寸小,但税费便宜,停车不查车位证明,老百姓买着省心。一年能占到市场四成份额,本田N-BOX、日产SAKURA全是靠这口饭吃得肥头大耳。
而且这市场有门槛。尺寸、排量、功率全有硬指标,不是随便拉个小车就能叫K-Car。比亚迪要是真能搞出合规又便宜的纯电K-Car,等于直接插进日本汽车市场的“七寸”。
别忘了,日本那边早就把比亚迪海豹拆了494页,中部经济产业局连海鸥、元PLUS都拆了个遍,就差拿显微镜看焊点。他们怕的不是一辆车,是背后那套“低成本、高效率、快迭代”的中国造车逻辑。
但日本消费者认不认这套?还得打个问号。朝日新闻就说了,中国车形象一般,渠道不行,对本地需求也不熟。这话难听,但不假。
比亚迪这回学乖了。不拼低价,不搞噱头,先用巴士拿下七成市场立住脚,再一点点摸日本人的用车习惯。从高举高打到低头深耕,这哪是“黑船来犯”,分明是学会了在日本的夹缝里找活路。
K-Car这局,赢了,是破局;输了,也不算完。毕竟,能在日本让2200多人愿意掏钱买中国电动车,已经比当年的特斯拉强那么一丢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