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你知道吗?你花几十万买来的“新车”,可能已经在保险公司挂了号,甚至被过户给另一个公司注册到二手车目录里。而这样的车,销售人员竟然称之为“展车”,还挂着堂堂“新车”的旗帜推销!最近,极氪汽车因为“0公里二手车”事件,炸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锅乱象。这种车到底是什么车?公司到底玩了什么套路?更重要的是,这种销售行为会不会坑了你口袋里的钱?让我们一层一层揭开汽车行业这场数据竞赛的真面目,看看它如何折射出整个行业的繁荣背后隐藏的高风险。
---
【第一高潮】
极氪汽车在这场风波中,颇有一种“公然挑战消费者智商”的姿态。他们究竟是怎么做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将已经投保、被过户的库存车按照“新车”的名义卖给消费者。这种车从法律角度看,二手车没跑了。可极氪却打擦边球,称其为“展车”,并解释说,由于没上牌,这类车“法律属性仍然是新车”。好一个文字游戏!
律师有话说,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兆全直言不讳:这样的解释根本站不住脚。消费者花新车的钱买回了法律意义上的二手车。更糟的是,这些车以后转手时就会被认定为“三手车”。什么意思?就是说车的价值直接缩水,贬值速度堪比过夜的奶茶。而更让人挠头的是极氪的“操作性陷阱”:通过第三方公司签署购车协议,把车的法律权属单独分离出来,让消费者可能根本搞不明白买的是啥性质的车。问题是,这样的合同设计真的只为了方便操作吗?是不是早就埋下了维权的“定时炸弹”?这里留个悬念,你不妨猜猜。
---
【发展过程】
极氪事件爆发后,舆论快速发酵。权威媒体新华网、红星新闻介入调查,揭露了极氪不止是“擦边球”这么简单,甚至可能是在玩一场数据造假的“击鼓传花”。让我们把问题剖开来看:极氪为何要冒险做“0公里二手车”?是为了消化库存的压力,同时还能通过虚增销量给资本市场看一份好看的财报。这背后的套路并不稀奇。比如,极氪的2024年12月在深圳和厦门的销量爆表,分别占到当地销量的86%和90%。这是什么概念?就好比你的班级考试,全班都拿满分,只有一个人扣了一分,这样的数据几乎想都不用想,肯定“有猫腻”。
这样的情况不止极氪一家孤例,新能源领域早已形成一种“潜规则”。你一定听过哪吒汽车吧,它在2023年时公司户销量占比达到63%。这是啥意思?简单说,就是车企会用公司账户把库存车先登记出去,上交强险,然后挂在报表上。表面上看销量大涨,但实际上很多车可能根本没真实卖给消费者。更奇葩的一点是,至今在二手车市场你还能找到那些“登记时间≤3个月,里程≤50公里”的“0公里二手车”,这样的车占到市场总量的12.7%。这,是不是现场考验消费者眼力劲的时候?
---
【第一低潮】
这场由数据竞赛引发的汽车闹剧,表面上似乎迎来了平静,但其实背后暗流涌动。上文提到的“造假式繁荣”,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更对新能源车行业生态造成了体系级别的伤害。消费者买“0公里二手车”会面临哪些具体风险?咱摆几个例子:第一,车辆残值缩水,转售可能直接跌价20%;第二,原本销售承诺的首任车主权益,比如终身质保、更换零部件,却因身份问题拿不到;第三,维权难度爆表,你投诉,车企装傻,要么拖延、要么给点小恩小惠糊弄下去。
消费者李兴的案例堪称典型。他在极氪App上看中了“限时优惠”显示的一款车,满心欢喜下单后居然发现这车已经投保并过户。他要求维权,可过程却像爬陡坡一样艰难。客服开始推诿责任,销售人员甚至摆出“私人补偿2000块”的提议来换李兴撤诉。诸如此类的案例,放大去看,也正说明一个事实:消费者在新能源市场中正在逐渐失去底层信任。而如果信任链条断裂,整个行业会像搭积木一样从底部崩塌。
---
【第二高潮】
正当人们对这场事件的后续发展失去耐心的时候,新事实被陆续挖掘,剧情的一轮反转让舆论变得更戏剧化。原来,这并不仅仅是极氪一家车企的个例,而是整个新能源车行业数据竞赛的缩影!车企之间的“造数游戏”,有着一个共性,那就是都对资本市场“一往情深”。试想,如果每月销量不能保持持续增长,投资者会对企业发展信心大打折扣,股价可能跌得比跳水还快。这就是为什么某些公司宁愿造假,也要维持数字上的颜面。
再来看历史案例,曾经哪吒汽车也玩过“刷销量”套路,还声称销量水平全国前列,可它家后来却因虚增6万辆销量导致资金链崩断,不得不接受破产重整。极氪是否会重蹈覆辙?不敢断言,但当销售报表成为资本市场的宣传册,而车企逐渐失去最重要的产业基础——真实数据,想要摆脱这种恶性循环,绝非易事。
---
【第二低潮】
别以为监管部门已经亮剑,这场风波就此平息。实际上,监管的动作仍在途中,而行业内部却暴露出更多分歧。商务部拟推行“新车登记后6个月内禁止转二手”的法规,意在从制度层面断掉“库存消化”的流程漏洞。这很好听,但更难操作。恰恰是这些企业对政策及行业标准的回避才让问题更复杂化。比如说,有车企早已经在海外市场布好后手,通过出口流通绕开国内监管。这样的隐蔽“改道”,简直让人直呼高明,也同时有些细思极恐。
行业生态方面,部分企业倒是开始自救尝试。蔚来的官方认证二手车平台打出了高检测、权益清晰的卖点,用信任重拾消费者人心,而比亚迪则直接从产品力入手,用刀片电池硬核性能重新定义市场安全标准。这些尝试固然可圈可点,但足以扭转风气吗?恐怕还需时间来检验。
---
【写在最后】
讲了那么多,极氪“0公里二手车”的问题真就那么复杂吗?说白了,就是消费者被欺诈,行业被扭曲,资本市场被误导。可这样的现象到底是谁的锅?似乎监管不够给力;又似乎,消费者缺乏辨别能力;当然,车企在追逐短期利益的同时,为啥连质量和信任都做不实?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新能源汽车行业恐怕就像是沙滩上的堡垒,看着漂亮,靠过去才发现用手一碰就垮。而所谓的“销量繁荣”,终会变成销量泡沫。
---
【小编想问】
极氪说得真头头是道:我们改进了,我们优化了,我们彻查了。但消费者能不能问一句,改进的是话术还是行为?买车的钱值不值得花在这场游戏里,您怎么看?“0公里二手车”,真的是攻破消费者信任底线的最后一根稻草吗?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