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比亚迪B10新上市了,续航天天被吹上天,说直白点,续航长得比996还让人“感动”。我怀疑厂家可能把电池都塞进车底,有点像把所有希望塞进钱包,最后发现钱包还是扁的,但电量是真的多。厂家说能跑510公里,我先不信,毕竟我吃火锅都能先涮掉三公里,实际开起来,指不定路过哪几个减速带就把续航震掉十公里,比我的发际线掉得还快。
但广告宣传是要继续的,毕竟不宣传怎么对得起投资人。比亚迪这次还挺大方,纯电车型一出,续航直接比别家顶配还高,把友商的“标准版”打得生活不能自理。友商还在研究怎么优化动力系统,比亚迪直接端上了充电速度和续航的大锅饭,让打工人一看,以为自己终于能撑起一片天。实际上撑起来的,只有再也不用蹭同事的充电桩——毕竟“续航焦虑”被减到了“吃饭焦虑”的水平。
要说测试环节,这是打工人最喜欢的部分:我们可不管什么极限测试,也不懂什么实验室数值,如同上班只关心工资到账,不关心GDP增长。于是乎,测续航就像测早高峰地铁拥挤程度:番禺大道北,云大道,来回奔波八次,跑得像房价一样跌宕起伏。还要开25度暖风,最大通风,音响开到七成,仿佛精神内耗都要被吹进音响里。而且遇上高温台风大雨,比如南广场排队买包子的日子,真实得像生活本身,毫无滤镜。
结果出来,大家沉默三秒,合并掉几根稻草人的希望。官方标称250公里,我们实实在在跑了208公里,续航折扣率80.4%。听着像某些KPI完成率,对某些打工人来说,这就是“够用主义”的胜利。你以为续航打了八折是失败?不对,这叫“有折扣才是真实”,和那种买一送一的促销有异曲同工之妙。至少,你的车不会像你一样,到了周五晚上就假死。
连续上五天班,不充电也能扛住,周末还能去广深自驾,不用公司报销,不用在“小程序预约充电桩”。这和我用手机一样,充完能撑两天,第三天就开始怀疑人生:是我用的太狠,还是电池质量有待提高?看起来,比亚迪B10能缓解“通勤焦虑”,让你在等待工作消息的时候,不至于还有一个“充电焦虑”陪你晚上失眠。
充电速度也是一条很能吹的指标,厂家说快得像我中午吃炸鸡的速度。240kW快充桩,从5%蹿到10%,只需要两分钟,有种交手机话费被秒扣的感觉。更夸张的是,30分钟能从5%充到80%,比同事上厕所还快(当然,同事可能只是想找个静谧的空间再活十分钟)。这充电速度,比我现在找老板批假还效率高,如果能顺便给钱包充电,人生就圆满了。
60%电量内峰值功率还能超过100kW,说严重点,这让人充电不带心慌,怕的只是老板突然派活,不是电量突然见底。周末要是偷个半小时充电,那下周通勤的路上你就能安全摸鱼,不用在车里琢磨“要不要关掉暖风?要不要关掉音响?”这倒是为打工人省心不少——毕竟除了公司以外,总要有一样东西是靠谱的。
当然,场景切换得也很灵活。你可以开着比亚迪B10周末带家人逛景区,也能去走亲戚,续航能兜底,让你不用只听亲戚“你工资几万?”的灵魂拷问。毕竟车还是要贴近生活,不然只能在朋友圈里虚张声势。没了里程焦虑,打工人也能轻轻松松走进亲戚家,满怀虚伪的自信:“哎,我们家车续航就是高,每天跑得比我工资增长还稳。”
但再高的续航也治不好打工人的心理疾病,你前一天还在为续航打折叫好,第二天就开始怀疑人生:这是真的技术进步,还是又一次“加价促销”?有时候我觉得汽车厂家和保险公司一样,永远帮你算账,最后让你觉得亏的还是你自己。你以为自己赚到了续航,实际上你只是没有亏得太狠。不过——打工人嘛,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以亏的底线。
说白了,打工人买车最关心的无非是三个指标:便宜,扛得住,充电快。比亚迪这一次给足了面子,也给足了续航。与其说是满足了打工人的通勤需求,不如说是给了打工人一个幻想:你终于有了还能信赖的东西,虽然短暂,却让人感动得姿态都不优雅。厂家做的是技术,打工人做的是挣扎,各取所需,各有各的体验。
比亚迪B10的“现实感”,说到底,是用充足的续航来对抗不断消耗的希望。打工人开上比亚迪B10,像一场自我安慰工程:至少我的电量还有八成,你看我的生活也没有坏到百分之二十以下。偶尔停在路边,看看车表里跃动的电量,再看看生活里彻底死寂的薪资条,至少你比车电量还有点盼头。
要不是续航多少还能刷存在感,我都快怀疑买车到底是为了通勤,还是为了虚荣。现在居然也要看“性价比”——性价比不高,心理落差又大。厂家很懂人心,续航做得高,价格不算太狠,打工人心里的“性价比”比实际续航还要难以丈量。明明可以用脚步丈量的距离,非得用续航表体现,最后还得用剩余电量来安慰自己:我的打工生涯,没白熬。
朋友圈有个段子:买了比亚迪B10的人,现在得了“充电自信症”。之前开别的牌子,充电时小心翼翼,像跟老板申请调休;现在充电不带怕的,充半小时就能神气上路,仿佛全世界的电流都听他指挥。这波操作,简直是打工人内心的“逆袭控”。只可惜,这种自信很像表面文章,撑几天就回归现实,不然我也不至于还在公司摸鱼。
想想以前,为了充电凑桩,朋友圈都快刷成了“末班电人互助群”。现在换了比亚迪B10,说是“无忧”,其实还是“有忧”,就像工资涨了两百,房租涨了三百,人生就是转账后的荒诞。以前怕电不够,现在怕电太多用不掉——多出来的希望,总要找地方安放。可是充电容易,充钱难,这才是打工人的终极命题。
说到终极命题,厂家的“续航焦虑”缓解政策,也是荒诞现象。厂家宣传不带喘气,打工人用车不带犹豫——结果是,生活没因为更长的续航变好,但发朋友圈确实更有底气。反正,哪怕有了比亚迪B10,你依然在早高峰里和电量、和人生、和通勤路狭路相逢,最后发现,最需要“快充”的,是你的时间与希望。
所以,站在新车前录个视频,准备发朋友圈,嘴里念着:“这续航,够我多加两次班了。”然后默默加班,剩下电量随风飘。打工人的心酸完美融入比亚迪B10续航体验,如果这都算美好,那也只能祝福比亚迪厂家业务旺盛、加班长久,永远把打工人的希望充满电。而我们,开着新车去新的加班地,时刻守候下一个“续航焦虑”的新升级。
但我车是买了,电也充满了,领导的要求还是跟续航似的,永远不可能一次满足。反正你家电量再高,现实永远比表显里程更让人绝望。如果以后电动车能自动加工资,那我肯定第一个排队买,毕竟,续航可以充满,生活充满不了——这才是打工人的真实续航。
你问我体验如何?我只能说,比亚迪B10这车,够用,但不够理想。就像打工人的生活,能坚持,但不太精彩。剩下的,还是要靠自己充点希望,别等续航见底了,才发现自己早就“透支”。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