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堆新车预售和上市之后,增程落到了插混的下风。
增程和插混的争斗,本质上是消费者是否选择进步主义。当大电池长续航增程开始成为能够突围的新趋势时,随着智己LS6的正式上市,很多持币待购的人忽然发现它在全面性上,并没有点上关于四驱的天赋。
而消费进步主义的本质是,在面对现状时,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是否选择更科学更合理的,亦或者是选择更符合自己的舒适区。这并非是猜测,而是在当前汽车市场里,实质发生的现象。
又是金九银十,各家车企的争夺点又变了。2022年,拼的是谁能破解芯片荒,缩短提车周期;2023年,拼的是谁能在价格战里脱颖而出;2024年,开始拼的是智驾辅助。简单来说,现在能持续保持高销量的车企,都是靠,在上述3个关键节点里拿下了胜利优势。
而很显然,2025年的争斗切换到了动力形成,而这则与2026年的很多新政策息息相关。比如,增程和增程之间的PK,增程和插混之间的PK,再有,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集体转向纯电。
对上插混,增程有一些新短板
限时19.79万元起步,52度大电池增程版限时起售价20.29万元,智己LS6打响了超强性价比的第一枪。而就在上市之后,27分钟时间就完成了大定破万。从产品力亮点来看,这样的销量数字不难理解。它是目前已上市增程车型里纯电续航最长的,同时也是同配置下售价相对最亲民的。
但,随之而来的消费者评价也出现了2个可优化的地方。一是,共推出9款车型,SKU过于混乱。新势力们如今都在快速简化自己的SKU,让消费者能尽量一眼看清不同车型的差别,智己LS6看上去有点乱。另一方面则是,它的全系只有纯电顶配一款车型有四驱,其余车型,尤其是增程技术的车型,没有四驱。
总之,不同的技术流派之间各有各的道理,只要能改变消费者的心智,能把车卖出去,保证车企在当前市场里的生存,这就万事大吉。
增程VS增程,纯电VS纯电,增程VS插混,三个维度的PK里,增程和增程之间的PK,现在比的是续航和油耗。前者,智己LS6最先达到450公里纯电续航,但紧接着随着小鹏X9增程的预热,就有人发现,二者虽然纯电续航同为450公里,但最终小鹏的整体续航里程为1600公里+,超过智己LS6的1502公里。拼的是谁的电耗更低,谁的油耗更低,最终带来谁的续航更高。
纯电和纯电之间的PK,拼的是充电桩数量、品牌口碑,以及周边的其他配套技术等等。总体来说,拼的就是体系能力,要看谁的储备更深。比如从销量上看,就在最近,随着理想先推出i8,再即将推出i6。再随着乐道L90和第三代蔚来ES8的推出,以及纯电动问界M8的推出,甚至是特斯拉Model Y L的快速上市。其实,除了高端车型之外,还包括吉利星愿、银河E5、北汽极狐T1这种车型。
很容易看出来,符合上述几个硬性优势条件的车型,就能够很快的从销量里杀出重围。
不过,增程和插混之间的PK,其中的条理就远没有其他2个竞争那么清晰了。因为,从技术逻辑上,本身插混和增程之间是分不开的。在技术的定义上,插混是个大名目,增程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PHEV的全称是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只要是插电充电的混动车型,就全部归入PHEV插混中。
长期以来,二者的PK在于,能耗和电感。能耗上,一定是插混更好,因为发动机可以在很多工况下直驱,这也就有效的解决了增程器发电后再对电池充电的损耗。不过,插电混动一直以来的缺点也是明显,比如馈电之后的油耗高、电池小续航短得经常充电、馈电之后变速箱的顿挫等等。
而如今,随着技术的改良,这些慢慢不是问题。于是,增程和插混之间的竞争就变成了,拼续航。接下来已经是明牌,2026年的插混和增程政策会是,鼓励更长纯电续航、鼓励更高的能耗效率。
道理讲完了,也就更方便所有人选择、做消费决定。插混和增程接下来的新一轮车型投放里,续航超过300公里的大续航车型成为主流,同时包含插混和增程。
重磅车型超过10款,增程车型包括小鹏G01、阿维塔07、零跑C11、问界M7、智己LS6、昊铂HL等,而插混车型则会包括岚图梦想家、岚图泰山、极氪9X、岚图追光L等。
而这些车型要共同回答一个问题,有没有四驱,会不会标配四驱。
四驱,会是部分增程的无解项?
大电池增程能否配备四驱?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从小鹏到岚图,再到阿维塔和问界,它们都证明了大电池增程可以配备四驱。而智己的答案是,因为对自己的灵蜥底盘技术足够自信,即便是后驱车型,也能通过扭矩精确分配和控制,实现稳定性与操控性。不过,另一个维度来看,其实如今主流的增程车型里,四驱的比例不算高。
是否能够真的突破大多数用户的心智,如今是要打个问号的。
尽管,27分钟完成了大定破万。毕竟,最新一轮的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中,核心内容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直指汽车行业长期存在的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以及恶意诋毁攻击等三大类乱象。
近期,前小鹏汽车、阿维塔科技高管,现智驾技术公司高管发文称,“据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中国乘用车小订已经突破5000万台,其中80%都是在新车发售72小时内完成的”。
中国汽车年销量约在2500万-3000万台之间,5000万的小订数据意味着水分。虽然,实际消费过程中确实会有重复下定,但如此的数量级,并不正常。
小米YU7创下了18小时锁单24万辆的车市神迹,不过截至目前,尚未爆发出像2024年小米SU7推出时那样的产能爆发,9月周销量刚刚来到3000台左右。而业内,也有不少类似的情况,换言之,最终的交付量才是水分最少的真实写照,订单数字,如今看来含金量愈发不足。
对比而言,同期上市的魏牌高山7,长城汽车的行事风格,则能说明更多问题。5月14日时,官宣了上市24小时大定破5900辆,这在当今的宣传中根本不算什么。而尽管数据不够高,但到了眼前最新的销量表现里,它从8月底开始超过岚图梦想家和腾势D9,在周销量上保持了领先。在相关的准确统计中,也拿到了同级别TOP2的水平。
再有,它与增程之间在产生着更大的反差,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购买插混的用户,顾虑和吐槽反而更少,而关注大电池增程的人群,则会想的更多。
高山7身上,喊出了很多同级别的亮点,包括但不限于:30万内唯一标配四驱的MPV,30万内四驱插混MPV纯电续航里程最长、同级唯一全铝悬架、同级唯一标配激光雷达等等。
而在这背后,除了长城汽车的研发体系和储备之外,其实也反映出接下来的增程和插混竞争势态。
即,随着增程开始进一步追求更大电池容量、更高续航里程,它相比插混就一定得面对“鱼和熊掌如何兼得”的难题。
简言之,增程并非不能配四驱,但配四驱之前,它要考虑的问题,付出的成本也是更多。
首先是,如果布置大电池,在油改电的车型上很难。油改电车型本身还是按照燃油车主体结构而来,而大电池增程需要留出很大空位来将电池布置到车底。
其次是,如果追求长续航增程,在尺寸偏小的车型上不好做,或者说要额外付出更多成本。因为同样,要给大电池留出足够的空间,除非和电池厂定制更小尺寸的非统一规格。
仔细看,目前主流增程里尺寸最小的车型,就是理想L6。它的尺寸是近5米的长度、近2米的宽度、超过1.7米的车身高度,以及超过2.9米的轴距,问界M7则是要比理想L6略大一些。
这其中的核心原因就是,如果想要保证车辆的全面性,譬如同时融入四驱技术、以长续航和大电池为亮点、能兼具足够的乘坐空间、要控制好整车车重以及把能耗降低到足够适中的水平。同时,还有足够有竞争力的定价表现。
那么,除非是像华为、理想那样,有着很早的储备和研发能力,实现整个系统的集成化和小型化以及溢价。甚至,即便是自研颇深的零跑汽车,目前也并未在C10、C11、C16的增程版车型上配上四驱。否则,就容易出现相关的短板。而插混,则不太需要,毕竟发动机直驱还是能够实现效率的更高化。而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降低了整车成本之后,也就能加入更多的舒适性与娱乐性配置。
很显然,后续将要上市的一系列大电池增程也会面对相同的挑战。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状态下,如果在关键的配置表现上有一定短板,容易在销售上带来压力。
写在最后:
智能手机领域曾经创造过几个营销词汇“水桶机”“全家桶”。
这和如今的智能新能源车,喊的科技平权是同理。不过,区别在于,智能手机的复杂程度远低于汽车,其规格、标准、被监管等也远低于汽车。所以,在汽车领域,本质上并不太好解决“鱼与熊掌兼得”的话题。
业内有过很多的推测和分析,认为接下来随着政策愈发偏向“更长纯电续航、更高综合续航”,大电池会成为一种合理的解法。
但,如今看来,大电池也并非万金油的技术存在。几家头部车企的高管和老板的说法有着自己的道理,比如李斌的,如果长期不用,那干嘛要背着重重的增程器和油箱提升能耗,理想汽车和深蓝汽车等都坚守着350公里续航的研发规则,包括华为的鸿蒙智行也是如此。
而大电池是否更好,这即将接受市场的验证。比如,中汽研数据显示,车重每增加100公斤,纯电模式下,电耗增加至少5%,馈电模式下电耗至少增加8%。再比如长城汽车魏建军曾公开表示过,“两驱电动车是极其费轮胎的,我们统计下来,两驱混动车或电车的轮胎磨损率比我们四驱Hi4多了1.7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