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凯美瑞碾压国内版本设计

近年来,汽车行业有一个现象一直被热议,那就是——烧钱。不管是新能源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仿佛大家都在拼命往外砸钱。最离谱的是,有些公司砸得连账面利润都烧没了,甚至亏损得让人直呼“这还能活下去?”。

举个例子,国内某头部新能源车企,2022 年全年卖了几十万辆车,营收上千亿,但全年亏了 200 多亿。再看单车利润,平均每卖一辆车亏 3 万块左右。而更夸张的是,这已经不是极端个例,同行们也没好到哪去。甚至一些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后,原本赚钱的燃油车业务也被拖进了亏损泥潭。你说,这怎么看都像是“亏本大甩卖”吧?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北美凯美瑞碾压国内版本设计-有驾

但事情真的是表面看上去的那样吗?我们不妨先冷静下来,把这些“看起来吓人”的数据捋一捋。

北美凯美瑞碾压国内版本设计-有驾

先从最基础的公式来算:一家车企的利润无非就是营收减成本。营收=卖出去的车×单车售价,成本=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等所有花钱的地方堆出来的数字。那么问题在哪呢?一看销量,不算低;二看售价,新势力品牌平均单价都不便宜,有些甚至赶上 BBA(奔驰、宝马、奥迪)了,比如平均售价 30 万一辆,已经站稳了豪华车的门槛。按理说,卖得也不少,车价也不低,怎么会亏得这么离谱?

北美凯美瑞碾压国内版本设计-有驾

关键就在成本这一块。新能源车企的成本结构,跟传统车企完全不一样。研发费用、销售费用、服务体系的投入,都是飞速膨胀的几个大头。以研发为例,动辄几十亿元的投入,在行业里已经是常态。尤其是新势力车企,作为后起之秀,必须在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电池技术等领域疯狂投入,否则根本没办法跟外资品牌、传统巨头竞争。一个 L2 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研发下来,可能就得上百亿。再加上电池成本居高不下,碳化硅、钴等关键材料价格波动,直接拉高了每辆车的生产成本。

北美凯美瑞碾压国内版本设计-有驾

还有销售费用,也不容忽视。新势力车企为了迅速占领市场,大部分选择直营模式,自己搭建销售和服务网络。这就意味着,前期铺天盖地开门店、投广告、建体验中心的钱,全都得车企自己先垫着。比如某造车新势力直接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开体验店,租金成本堪比奢侈品,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回本。

但这里就很有意思了。按理说,传统车企不太走这种“砸钱”路线,应该更稳健吧?但现实是,它们在新能源上也同样被拖得不轻。原因很简单——转型成本。传统车企在燃油车时代的生产线、供应链、技术储备,很多直接“用不上”了。比如发动机、变速箱的老本行,在电动车领域就变成了“包袱”。换句话说,这是一场“重新来过”的游戏。研发电动平台、导入新的生产设备、培训新的技术团队,这些钱一样跑不了。传统车企虽然家底厚,但转型的阵痛期依然不可避免。

北美凯美瑞碾压国内版本设计-有驾

那外资品牌是不是情况会好一点?其实也未必。像丰田这样的巨头,在北美推出凯美瑞最新款时,单一动力搭配、优化悬挂调校、运动化定位等策略,背后其实也是巨额研发投入的结果。而且,由于新能源领域起步相对晚,尤其是在电动化和智能网联上的布局,外资品牌也面临着追赶压力。这种时候,他们更倾向于“押注未来”,亏损维持研发、抢抓新能源市场份额。

北美凯美瑞碾压国内版本设计-有驾

那你可能要问了:既然大家都这么烧钱,难道就没有不亏的车企吗?当然有,比如一些定位低端市场的传统品牌,靠着低成本、高销量的燃油车,还能维持稳定盈利。但问题是,这种模式未来能走多久呢?燃油车市场逐渐萎缩,双积分政策加严,留给它们的时间也不多了。

北美凯美瑞碾压国内版本设计-有驾

所以,说到底,车企的这些亏损,更多是“战略性亏损”。表面上看,他们的亏损确实吓人,但往细里拆,就能发现这些钱并不是乱花的,而是花在“未来”上。一个车企现在不砸钱搞研发、不搭建渠道、不抢占市场份额,可能几年后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北美凯美瑞碾压国内版本设计-有驾

那么,这样的亏损是不是就可以一笑置之?当然不是。对于车企来说,烧钱一定要有章法。比如,研发投入能不能尽快转化为技术优势?销售渠道的扩张是不是和销量匹配?这些动作能不能尽快带来利润的拐点?像某些新势力车企,资金链已经捉襟见肘,甚至连车主的售后服务都开始削减,这就明显是“烧过头了”。

最后还是得说,亏损这件事,看着吓人,但真要拆开来看,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坏指标”,而是车企在转型期的一种必然现象。关键不是亏不亏,而是亏得值不值。未来几年,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能把钱花在刀刃上的车企,才有机会在这场游戏中活下来,甚至成为最终的赢家。而那些只顾眼前、不计后果“乱砸钱”的玩家,可能连明年的展台都没办法搭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