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爆发!增程车电池“军备赛”升级,成本与续航如何平衡?

新能源的浪潮汹涌澎湃,纯电车型的电池容量不断攀升,全固态电池量产的传言也此起彼伏,似乎已成常态。

然而,就在这片“电海”之中,一个曾经被视为“过渡方案”的增程技术,却悄然掀起了一场电池容量的“军备竞赛”。

不少增程车型,如今动辄配备 300-400 公里的纯电续航里程,这架势,简直是在向入门级纯电车发起挑战,一副要在新能源时代争夺“C位”的模样。

从昔日的技术边缘,到如今的市场新宠,增程车这一轮“电池竞赛”,究竟是进步的号角,还是隐藏着未知的风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场“容量战”背后的层层迷雾。

悄然爆发!增程车电池“军备赛”升级,成本与续航如何平衡?-有驾

“小确幸”的崛起:增程车如何从边缘走向主流?

曾几何时,增程技术在汽车发展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泛泛之辈,鲜有“主角光环”。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如今的地位早已今非昔比。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4 年,增程式车型累计销量已达 116.7 万辆,同比增长高达 78.7%。

即便在今年上半年,其销量也达到了 53.8 万辆,同比增长 16.5%。

去年年底,不少行业预测更是直言不讳:增程车扩容趋势已定,技术迭代(如更长纯电续航、超快充、低温性能优化)和成本优势,将推动其未来数倍增长。

甚至有观点认为,增程将成为中高端新能源车的重要动力形式,预计 2025 年销量可达 220 万台左右,中长期市场规模有望触及 750 万台。

悄然爆发!增程车电池“军备赛”升级,成本与续航如何平衡?-有驾

诚然,今年上半年 16.5% 的增长率,或许与某些过于乐观的预测有所出入,但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的解读却掷地有声:“当前,增程车的发展处于高速增长后的调整期。

未来,增程车仍会有一定市场份额。”

这番话,无疑为增程技术的未来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毕竟,车企并非“无的放矢”,它们在一片潜力无限的领域发力,绝非偶然。

那么,增程车为何能在近几年悄然“出圈”,从技术边缘走向市场主流?

笔者认为,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巧妙地解决了消费者最头疼的“续航焦虑”。

相较于纯电动车在长途出行时可能面临的充电难题,增程车依靠发动机的发电能力,提供了一份坚实的“兜底保障”。

正如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漫漫征途中,这份“后备力量”无疑是消费者安心出行的“定海神针”。

悄然爆发!增程车电池“军备赛”升级,成本与续航如何平衡?-有驾

“风口”上的抉择:大电池是必然还是偶然?

“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这句被科技界奉为圭臬的箴言,在增程车身上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新能源时代的到来,无疑为增程技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风口”。

过去几年,众多车企借此东风,推出了不少颇具竞争力的增程车型,使其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期。

然而,“风口”并非坦途,整个行业都在加速迭代。

当主流纯电车的续航里程普遍达到五六百公里时,增程车原本的“续航保障”优势,似乎不再那么耀眼夺目。

笔者观察到,超过 90% 的增程车消费者,在日常出行中倾向于优先使用纯电模式。

这揭示了一个关键信息:消费者选择增程车,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其解决“里程焦虑”的能力,而非对增程动力本身情有独钟。

换言之,增程车的“卖点”相对集中,续航能力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

面对纯电车续航的步步紧逼,增程车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住脚跟,就必须提升其纯电续航能力。

这也是为何当前众多主机厂纷纷推出搭载大容量电池的增程车型。

这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更是市场趋势的直接体现。

乘联会的数据亦佐证了这一点。

虽然 8 月份增程车销量出现小幅下滑,但零售销量同比仍有增长。

这足以说明,市场对增程车的调整期不会太长。

如果不能迅速强化其用户吸引力,增程车还能在这个“风口”上停留多久,实难定论。

“容量竞赛”的利弊权衡:是福音还是隐患?

市场数据,往往是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的结果。

增程车的兴起,正是因为它精准地切中了消费者的“痛点”。

然而,这种“痛点”的满足,并非总是坦途。

做得好,赢得赞誉;稍有不慎,则可能面临“弃单”的风险。

消费者需求至关重要,但当下这场“大电池”的竞赛,并非没有隐忧。

从技术角度审视,增程车装载大容量电池,已具备可行性。

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使得大容量电池的实用性和经济性显著增强。

例如,宁德时代推出的增混电池,已能实现 400 公里以上的纯电续航,并支持 4C 快充,10 分钟即可补充 280 公里续航。

这无疑极具诱惑力。

悄然爆发!增程车电池“军备赛”升级,成本与续航如何平衡?-有驾

从实用角度看,更大的电池容量,确实能进一步降低用户的用车成本。

试想一下,家用充电桩的电费远低于燃油价格。

以百公里 15 度电耗和 6 升油耗为例,纯电模式下的能源成本,仅为燃油模式的六分之一左右。

这笔经济账,算起来相当可观。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电池容量的增加,在降低使用成本的同时,是否会推高购车成本?

即便电池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落,大容量电池与小容量电池的价差依然显著。

以问界 M8 增程 6 座版为例,在配置相近的情况下,搭载 53.4 度电池的车型,比 37 度电池的车型售价高出 3 万元。

悄然爆发!增程车电池“军备赛”升级,成本与续航如何平衡?-有驾

在当前增程车市场“内卷”加剧的背景下,如果新车价格大幅攀升,消费者是否还会买单?

笔者认为,增程车之所以能获得市场认可,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低成本”和“缓解焦虑”的特性。

如何在“大电池”带来的续航提升与购车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是车企必须深思熟虑的关键。

未来的博弈:增程车如何续写辉煌?

增程车搭载“大电池”,无疑为降低用户出行成本带来了曙光。

市场需求的驱动、竞争压力的催化以及技术进步的赋能,都在“倒逼”增程车进行这场升级。

然而,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技术上的可行性,并不等同于市场上的必然成功。

“铜雀春深锁二乔”,在历史的语境中,即便是绝世的佳人,也可能因时势而各有归宿。

增程车能否继续站在新能源的“风口浪尖”,关键在于其能否有效解决成本攀升、车重增加以及潜在的安全风险等一系列挑战。

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与市场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智慧与远见的较量。

悄然爆发!增程车电池“军备赛”升级,成本与续航如何平衡?-有驾

笔者深信,唯有那些能够精准把握市场脉搏,并在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的车企,才能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