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成都经开区这900万元汽车消费补贴,大家伙都在讨论,到底图啥?光是看到这数,心里就不淡定了,最高8000元一个红包,哪怕家里边再不缺一台车,是不是也都得琢磨琢磨,要不要冲一波?那问题来了,谁在意补贴?谁真正能捞到好处?还有,这事儿到底能不能真带动经济、让老百姓得实惠?
咱们先别着急下定论,事情先得掰扯明白。政府撒钱补贴买车,表面上看起来是让你爽快一把,买车能省点钱,消费拉起来了,楼下4S店小哥都能笑开花。这事儿是不是这么一回事?成都经开区每年都整补贴,这回又投了九百万元,大伙心里都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能不能抢到头一杯羹?
其实,这种“先买后补”的套路,一点不新鲜。先贴钱,百姓买得早,资料齐全,审核过了红包到账,后面来的,只能等明年再说。这就好比赶集一样,早起的赶上热豆腐,半夜来的,豆腐渣都零星儿了。这逻辑其实挺简单,也是政府手里的杠杆工具。想让经济一下子热起来,尤其是汽车这种大件儿消费,要给点甜头,要么刺激刚需补点麻药,让你下得了决心,大伙都买车了,咱们龙泉驿区GDP就咕咚咕咚往上涨。
可问题也不是没有。设问一下:这些钱,是不是都到了真正需要车的老百姓手上?是说买的都是普通人吗?还是有些人本来就下定决心买了,拿个红包权当白捡?如果有些人本来并不急于买车,看到有补贴才冲动上头,结果后面发现补贴到不了自己,心里落了空,是不是也不太美妙?补贴名额有限,先到先得,谁最能抢到?是不是消息灵通、善于操作的买家?或者就是口袋深的朋友?
再者说,这种补贴,是不是带来实实在在的新消费?还是变成了集中提前消费,把以后几个月该买的车都挤到活动这一个月?活动一结束,消费又哑火,曲线反弹弹不起来?其实,几乎每次补贴拉新,都有人在背后把算盘拨得啪啪响:车企卖多了,4S店销量激增,地方经济数据亮眼了;但老百姓真省钱了吗?车商是不是以各种理由把价钱提一提,补贴进了车商兜?
我还真认识几个卖车的,说实在的,补贴其实他们也算计得清楚,明着不能加价,背地里优惠幅度就缩水,下个月活动一结束,又说补贴没了,促销价也跟着没了,等于变相提价。这样一折腾,补贴的钱最终有没有被摊薄到零售终端价格?消费者捡到“实惠”,到底有多少是政府出的,多少是车商自个儿减利?
再问一句,假如车市本来就供过于求了,大家都开上了心仪的车,这时候补贴钱投进去,能不能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会不会变成了“有钱大家分一块,没钱补贴看着急”?搞大促销的时候,一哄而上,等抽完奖了该冷的还是冷。消费刺激的效果,跟饭馆开业请人吃霸王餐一样,凑热闹的多,真成为老主顾的有多少?其实大家心里有数,政策刺激的“泡沫”,多半都是短期的。
再说说补贴金额这事,四个档次:1000元、3000元、5000元、8000元。这几个数,还真不小。可对比一下现在的大城市购车主力军,一个家用轿车哪怕十几万,真看上高端的能上几十万,这点补贴有多大吸引力?是说原本预算紧张、纠结要不要买车的,补贴能让他们下定决心?还是说图个新鲜凑个热闹,薅了这波羊毛,再没动力下次?补贴的额度和实际购车人心理落差,政府算得明白,老百姓要不要就一时冲动,谁也说不准。
别的都不说,这个补贴如果是“先买后补”,再加上买车还得各种手续、资料、审核,一大堆流程又成了门槛。有时候你看着能抢到补贴,最后一堆材料一提交,被卡死在某项条件,也有点气人。部分人信息不对称,明明符合条件,结果没时间没能力提交,被别人抢了先机,这是不是也有点影响公平性?
更有意思的是,大家都喊着要拉动消费,促销经济,可是车这货真不是随便就换的,谁家还没车?有钱人本来就能随时买,没钱的即便8000块补贴,可能还是差得远。于是一到大活动,总有那么一波人,既不是刚需也不是穷人,而是消息灵通、手脚麻利的中产,薅到最大实惠。
还有一点,车这东西还牵涉到后续使用成本,油钱、保险、保养这开销都不小。你买车时捡了一次便宜,后面天天烧钱,补贴也顶不了几天油费。所以有人说,这种刺激政策,其实更像是地方为短期政绩刷榜,卖的还是当地GDP和税收,但对家庭理财影响有限。
你要说900万这拨钱花得值不值,我觉得得看怎么量。纸面上能多卖几千台车,数据肯定好看;老百姓里,一部分确实得到了实惠,买车轻松了点,但别忘了,这么多补贴最后是全民的税金,是未来财政压力的一部分。拿大水漫灌的法子补贴,治标却难治本,经济冷热更大,老百姓薅羊毛薅累了,剩下还得自个儿还账。
再反过来想,这样的补贴活动存不存在更聪明的玩法?譬如说,能不能把补贴精确砸到真正有需求、确实买不起的家庭手里?能不能让大众得实惠,不被车商通过变相涨价捞走?能不能想办法提升车子的附加价值,比如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一块抓,让花补贴的钱也值得,未来能省更多?
其实,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看政府有补贴活动当然是好事,总比啥都不管的强。可大家心里都明白,这种一锤子买卖,你能抢到额度,省点钱,不代表自己的生活真的轻松了。眼下很多人消费其实更看重稳定预期,补贴不能长期发、也不是每次都轮得上自己,关键还是得靠收入稳定、物价合理,大家才敢放心花钱。
最后绕回来,总结一句话,政府撒钱,商家让利,老百姓薅羊毛,这台戏演得热闹,但别被表面的福利迷了眼,咱们还得想更长远点:政策是一时的,消费是日常的,羊毛不能老是从同一只羊身上薅,社会财富分配得更均衡,老百姓收入更可靠,才是真的实惠。补贴活动救得了业绩一时,救不了大家伙消费信心一世。谁抢到红包谁高兴,抢不到也别太在意——最重要的,别忘了我们到底在追求啥。
所以,成都的这一拨900万能补贴点啥?确实有好事,你能薅到那是本事。但别以为这就是天上掉下的馅饼,经济发展得好、百姓腰包有钱,才是长远的发财路。拿了一次红包,愿大家也能抽空想想,是不是将来还会有更靠谱的、让每个人都有份的“好事”等着咱们呢?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