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增程式汽车寿命的话题在车主圈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起因是一位车主在网上分享,说自己的理想L9开了两年多,电池健康度就下降了18%,算下来平均每年衰减超过7%。
这个数字让很多人心里一紧,各种疑问也随之而来:“这车是不是开个五年就差不多了?”“到时候换电池的费用,会不会比车剩下的价值还高?”这些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每一个增程式车主都可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要弄清楚一辆增程式汽车到底能开多久,电池在用了五年之后还可不可靠,我们需要从它的工作原理、使用方式以及一些常常被忽略的外部因素,来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
首先,我们必须得承认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在相同的使用条件下,增程式汽车的电池,其老化速度理论上会比纯电动汽车更快一些。
这并非是某个品牌的质量问题,而是由其自身的技术构造决定的。
我们可以拿市面上主流的车型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一辆像特斯拉这样的纯电动车,通常会配备一个大容量的电池包,比如80千瓦时(度)甚至更大。
这就好比一个大水库,容量足够大,跑一次长途可能也就消耗掉一半的水,因此“开闸放水”和“重新蓄水”的频率相对较低。
有数据显示,一辆纯电动车行驶十万公里,其电池组可能只经历了大约两百次的完整充放电循环。
在这种相对“温和”的使用模式下,五年后的电池衰减率通常能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内,比如10%左右。
而增程式汽车的情况就不同了。
为了控制成本和车身重量,它的电池包容量通常要小得多,普遍在20到40千瓦时之间。
这就好比一个容量小得多的水池,要驱动同样一台车,就必须频繁地进行充电和放电。
同样是行驶十万公里,增程式汽车的电池可能需要经历超过六百次,甚至更多的充放电循环。
每一次循环,对于电池内部的化学物质来说,都是一次损耗。
循环次数越多,电池的老化速度自然也就越快。
有早期理想ONE的车主报告称,车辆使用四年后,电池衰减达到了25%,这个数字背后,就是高频循环带来的直接影响。
除了循环次数多,增程式汽车还有一个独特且对电池不太友好的工作状态。
那就是当增程器,也就是那台小排量发动机启动发电时,电池往往需要同时扮演两个角色:一边接收来自增程器的电流,进行充电;另一边又要向驱动电机持续供电,以维持车辆行驶。
这种“一边充电、一边放电”的模式,会让电池内部的温度迅速升高,化学反应的压力也随之增大。
我们都知道,高温是锂电池寿命的头号杀手。
长期处于这种高负荷、高热量的工况下,无疑会加速电池内部材料的老化,有研究指出,这种模式相比单纯的充放电,可能会让电池的寿命额外缩短近三成。
所以说,增程式电池天生就要面对更严峻的挑战,这是它的结构特性所决定的。
然而,把电池衰减的责任完全推给车辆的设计,显然是不公平的。
在现实使用中,驾驶者的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比车辆的先天设计影响更大。
增程器的设计初衷,是在长途旅行或者应急情况下,作为一个“移动充电宝”来解决里程焦虑。
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车主的使用方式却偏离了这一初衷。
一种典型的错误用法是,把增程式汽车完全当成燃油车来开。
有些车主可能觉得加油比充电方便,或者家里没有便利的充电条件,于是在日常通勤中也频繁使用燃油模式。
他们习惯于让增程器强制启动,甚至在电池电量还很充足的情况下也让发动机介入。
这种操作不仅会让车辆的油耗变得很高,失去了节能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让增程器和电池都长时间工作在非理想状态。
发动机频繁地在低效区间运转,容易产生积碳和磨损;而电池则因为被强制在高电量状态下充放电,内部压力剧增,活性物质的衰减速度会大大加快。
可以说,这种不良的驾驶习惯,才是导致车辆过早“衰老”的元凶。
相比之下,那些真正懂得如何使用增程式汽车的车主,他们的车辆状态则要好得多。
深圳有一位问界M7车主,三年时间里行驶了十五万公里,他的用车经验就很有代表性。
他的原则非常清晰:在城市里,只要条件允许,就坚决用电。
他把车当成一台纯电动车来对待,享受纯电驱动带来的安静、平顺和低成本。
只有当电池电量降低到30%左右,或者确实需要跑长途出远门时,他才会启动增程器。
在充电方面,他也格外注意,尽量避免将电池完全用光再充,也避免每次都充满到100%,而是将电量维持在30%到80%这个对电池最健康的区间内。
并且,他坚持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慢充,让电池组内部的电量得到充分的均衡。
正是这样精心的“养护”,让他的车在行驶了如此长的里程后,无论是增程器还是电池,都保持着非常良好的状态。
除了使用习惯,经济账和地域环境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因素。
厂家在宣传时可能会强调增程式汽车在使用成本上的优势,但有些隐性成本却很少被提及。
比如车辆的保值率。
一辆车况良好、电池健康度高的增程式汽车,在二手车市场上的确很受欢迎,其保值率甚至可能超过同级别的燃油车。
但这里的关键是“电池健康度”。
如果一辆使用了三四年的增程式汽车,其电池健康度已经低于80%,那么它在二手市场的估价将会大打折扣。
因为任何一个潜在的买家都会考虑到,接手这台车可能很快就要面临一笔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电池更换费用。
你当初省下的油钱,很可能在卖车时一次性就亏掉了。
此外,南北方巨大的气候差异,也像是给增程式汽车的寿命施加了一道“魔咒”。
在冬季动辄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中国北方地区,锂电池的性能会受到严峻的考验。
低温环境下,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活性会大幅降低,可用容量可能瞬间减少40%以上。
车辆在户外停放一夜,续航里程严重缩水是常态。
更严重的是,长期在极寒环境下使用和充电,会对电池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加速其老化进程。
而在气候温暖的南方,车主们则需要考虑如何为电池防晒降温。
同样一款车,在哈尔滨和在海南使用五年,其电池的最终状态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总而言之,一辆增程式汽车在使用了五年之后,它的电池是否依然靠谱,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它更像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结果。
车辆本身的设计特性决定了它的基础寿命,而车主的驾驶和充电习惯,则像是每天都在为这块电池的寿命进行加分或减分。
你把它当成一个需要细心呵护的伙伴,遵循“能电则电,油为辅助”的原则,那么它完全有潜力陪伴你更长的时间,甚至在开到十年后,依然能有一个不错的二手价值。
反之,如果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无需保养的工具,用开燃油车的粗放方式去对待它,那么电池的快速衰减和增程器的高昂维修费用,也必然会成为你用车过程中的烦恼。
说到底,这考验的不仅是车辆的技术,更是我们每一位车主的智慧和用心。
随着国内汽车厂商在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技术上的不断进步,未来增程式汽车的耐久性肯定会越来越好,而对于当下的车主来说,了解它的脾性,善待它,才是延长其“寿命”最有效的方法。
全部评论 (0)